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调控关系

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调控关系

ID:46665906

大小:79.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1-26

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调控关系_第1页
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调控关系_第2页
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调控关系_第3页
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调控关系_第4页
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调控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调控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与货币政策调控关系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经历了数次较大波动。研究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对于深刻理解经济波动的形成机制,更好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经济,减小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滤波方法分析了我国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特征,在简要回顾货币政策调控历史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特点,并实证估算了各口径货币余额的需求函数,进一步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需求;经济周期一、引言经济增长通常伴随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改革开放34年来,我国

2、GDP年均增速接近10%,是世界上经济增速最快的经济体Z-,但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周期性波动同样引人关注。GDP增速最高时超过15%,最低吋不足5%,产出震荡幅度超过10个百分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CPI震荡明显,2009年同比下降0.7%,之后逐渐走高,到2011年同比增加5.4%,波动幅度超过6个百分点。因此,高速增长与波动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两个重要特征。宏观经济的大幅波动影响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加,形成部分低水平重复性投资项冃,造成投资过剩过热

3、。经济增速放缓时一些过剩投资被闲置甚至淘汰,又造成经济资源的无谓浪费。同时,我国直接融资市场不发达,银行贷款是企业投资资金的重要來源,经济波动造成的投资浪费也直接威胁到银行系统的稳定,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加强货币政策调控,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二、宏观经济波动的IIP滤波分解HP滤波方法可以将宏观时间序列数据分解成周期部分和趋势部分,通过对宏观经济变量时间序列周期部分的统计特征对比分析,总结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典型特征。(-)宏观经济变量数据来源与构造本文借鉴钱士春(2004)

4、、徐高(2008)等人的研究成果,以1992年为分界点,将1978-2011年各宏观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成1978-1991年和1992-2011年两段,分别进行滤波分解和相关系数的估算。为方便比较分析,还提供了1978-2011年整个样木期间宏观变量时间序列的滤波分解和相关系数的估算结果。1、GDP及私人消费等组成部分。GDP数据直接采用国家统计局支出法计算的年度GDP,私人消费、政府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等变量数据取自支岀法计算的GDP各组成部分。为获得以不变价格计算的真实GDP及各组成部分的数据,用

5、统计局公布的GDP真实增长率和名义GDP数据计算GDP缩减因子,再利用GDP缩减因子将所有名义变量转换成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变量。2、通货膨胀率与物价水平。物价水平数据用前面计算所得的GDP缩减因了表示,而通货膨胀率则用GDP缩减因子的变化率表示。3、劳动力与平均工资水平。劳动力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中公布的“全社会就业人数”。国家统计局按年公布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和其他所有制企业的总就业人数,以及付给这些就业人员的工资总额数据,二者相除即得到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4、本文分别考虑

6、了MO、Ml和M2三种口径的货币余额。其中,指流通屮的现金,Ml为流通屮的现金M0加上企业活期存款,M2又称为“广义货币”,包括:血+企业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这三种口径的货币存量从M0到M2流动性逐渐降低,规模逐渐增大。真实货币存量数据为名义货币余额除以物价水平,各口径货币流通速度二名义GDP/名义货币存量,以上数据來自中经网数据库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宏观经济波动的典型特征HP滤波分解前,首先对各变量时间序列数据取对数,再用HP滤波法进行周期分解,分离出的波动成分可近似看作各变量对其长期趋势的白

7、分比偏差。计算各变量周期成分的波动标准差和相对标准差,比较各变量的波动幅度,并测算各变量与实际产出之间的吋差相关系数以刻画各变量与产出波动的协动性。各宏观经济变量波动成分的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我国经济波动幅度相对发达国家较高。1978年至今我国GDP波动标准差为3.15%(表1),而美国自二战结束到上世纪90年代,实际GDP波动标准差为1.66%(Stock,Watson,1999),实际GNP波动标准差也仅为1.72%(Cooley,Prescott,1995),中国的产出波动幅度远高于美国。但私人消

8、费、政府支出和投资等GDP组成部分的波动幅度在1992年以后显著下降,说明我国经济运行的平稳性在近20年内显著提升。消费平滑理论认为,消费者的跨期优化行为将使消费相比产出更平滑,即私人消费的跨期波动幅度应小于产岀的波动幅度。表2中私人消费波动的相对标准差在1992年后小于1表明,消费平滑理论在中国成立。2、GDP各组成部分的波动模式发生改变。一是1992隹后从产出增长到消费增长的传导过程被拉长。私人消费1992年前后均为产出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