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之畏天命思想探义

孔子之畏天命思想探义

ID:46687303

大小:85.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11-26

孔子之畏天命思想探义_第1页
孔子之畏天命思想探义_第2页
孔子之畏天命思想探义_第3页
孔子之畏天命思想探义_第4页
孔子之畏天命思想探义_第5页
孔子之畏天命思想探义_第6页
孔子之畏天命思想探义_第7页
孔子之畏天命思想探义_第8页
孔子之畏天命思想探义_第9页
孔子之畏天命思想探义_第10页
资源描述:

《孔子之畏天命思想探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孔子之畏天命思想探義__關聯於天人合德思想的探討—碩二68420017陳錦湧85.12.10・孔子居於我國哲學思想史上的先導地位,這是一般的共識。依余英時先生的說法,先秦諸子代表著古文明發展史上的「哲學的突破」的關鍵地位,而孔子正是此一時期的先導人物「面對一個具有開創性的哲學家,如何真切的體認其思想中的精義,是硏究者必須善盡的職責。牟宗三先生嘗檢討班固“諸子出於王官之學”的說法,明其只是就縱的歷史根源而立說。牟氏復檢討胡適先生“諸子思想起源於對政治社會不滿的反動與尋求解決”,言其只是橫的社會學的觀點。牟氏認爲此兩種說法皆可成立,但只是旁緣,而非主因,真正本質的淵源是在面對“周文(典

2、章制度)疲弊”的時代課題。參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P3O-38。所謂「哲學的突破」即對構成人類處境之宇审的本質發牛了一種理性的認識,而這種認識所達到的層次之高,則是從來都未曾有的。與這種認識隨而俱來的是對人類處境的本身及其基本意義有了新的解釋。關於諸子興起的因緣,參見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學生書局,1989年),p45-68。而孔子的主張是:肯定周文,並且使周文生命化。所謂使周文牛命化,即孔子思想之「洞見」一-仁道精神。牟宗三先牛指出講學問的三個標準:文字、邏輯、見。參見同註2,p71。亦即是在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外,尙有思

3、想家所體現的牛命智慧,此則往往閃爍著超越時空意義的理性精神。依筆者之理解,吾人若不能體認孔子之“洞見”爲何是,則一切率爾的批評,只是拿自己的骷顱,去說孔子沒腦子,此種陪葬式的硏究理路,固失之偏蔽矣。孔子從仁道精神之貫注,以復活周文之本質意義,避免空洞形式的異化陷落。此一仁道的價値自覺,開啓天人、物我、人己的同體肯定,呈現天人合德的終極關懷之精神。無疑的,吾人不可輕忽孔子所深切自覺的「畏天命」(季氏8)°意識,本文即就此展開探討。二、理解「畏天命」思想的文獻省察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季氏8)首先確定「三畏」之「畏」

4、作何解釋,有助於吾人進行思想義理的探討。現就《論語》其他三章有使用「畏」字者,加以確指。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5)就而言,孔子的人生態度是「君子無終食之閒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5)「君子不憂不懼」(顔淵4)?「君子固窮」(衛靈公2),「死生有命」(顏淵5)',「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也。」(堯曰3)「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憲問3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衛靈公9)可見本章「畏」字不可錯解爲「畏懼驚恐」,而當解作「戒謹持重」之意。證之以「

5、匡」在衛國境內,孔子去魯適衛,其後又離開衛國,年歲在五十五〜五十九間,°孔子並自謂「五十而知天命」(爲政4),則孔子何所畏懼呢。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子罕23)就而言,孔子認爲君子當有「成人之美」(顏淵16)的胸襟。朱子集注:「成者,誘掖獎勸以成其事也。」案以下關於《論語》的引文,但識篇名及章次。章次依宗青圖書公司印行之《漢學索引集成》。案此語爲子夏所言,蓋亦聞之孔子。關於衛國匡地,參看附表「孔子訪問列國諸侯示意圖」(案是表採自匡亞明:《孔子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孔子居衛之年歲,依錢穆:《四書釋義》(臺北:學牛書

6、局,1986年),p56之考定。此外徐英:《論語會箋》(臺北:正中書局,1981年),p4,認爲匡地屬宋國;未知彼所據爲何。程發靭:《春秋要領》(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pll4,則指明孔子畏於匡地,屬於衛國之境。了引見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1984年),pl37。甚能傳達孔子之意。蓋孔子之教育熱誠,於遊陳國時,知道之終不行,乃慨然說出:「歸與歸與,吾黨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公冶長22)可見孔子對於後生之輩絕無心存輕忽之意,反而是認爲他們皆有進學上達的可能性,有足以令人心生“敬畏”之情者。故本章「畏」字當解作「尊重器仰」之意。反之,若不

7、知把握自身的發展,努力進取,則又如何令人心生尊重呢。無怪乎孔子要責備原壤,說他「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爲賊。」(憲問43)君子正其衣冠,尊其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堯曰2)就而言,正所謂「君子不重則不威」(學而8),「不知禮,無以立也」(堯曰3)。修德君子持身謹禮,正衣冠、尊瞻視,身段莊重而自愛,所以避免受人輕鄙,免遭犯辱之恥。可見本章的「畏」字,正作「敬畏尊重」解,不作「威嚇畏懼」的解釋。從上三章,「畏」字解作「戒謹持重」、「尊重器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