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及活化血小板因子相关性探究

急性脑梗死及活化血小板因子相关性探究

ID:46697071

大小:6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6

急性脑梗死及活化血小板因子相关性探究_第1页
急性脑梗死及活化血小板因子相关性探究_第2页
急性脑梗死及活化血小板因子相关性探究_第3页
急性脑梗死及活化血小板因子相关性探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急性脑梗死及活化血小板因子相关性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急性脑梗死及活化血小板因子相关性探究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活化血小板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择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梗塞面积分为3组,4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人群中血浆PAC-1、CD62P水平。结果:脑梗塞患者血小板PAC-1,CD62P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与梗塞面积的大小相关。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栓的形成、严重程度、梗塞面积大小与血小板的活化密切相关,且活化血小板的检测可以作为脑梗死诊断的一项较特异性指标。关键词脑梗死活化血小板PAC-1CD62P脑梗死是由于急性脑供血障碍引起

2、脑组织缺血、缺氧,神经元损伤的危重疾病,其中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1,2]。血小板活化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环节[3,4]。因此测定血小板活化程度对脑梗死的预测、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资料与方法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本院2003年10月〜2005年10月住院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5]。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并排除肿瘤、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所有患者诊断时症状及体征已持续10小时以上。67例患者中,男42例,女25例,年龄52〜86岁,平均67.2岁,梗死体积(cm3)=“

3、/6(长X宽XCT/MRI扫描阳性层面数)[6],按上述公式计算梗死灶体积大小分组,梗死灶>10cm3为A组15例;4〜10cm3为B组28例;<4cm3为C组24例;正常对照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4.1岁,来自健康体检者,各组性别、年龄差异无显著性。检测方法所有检测标本均于早晨空腹采血,弃去前2ml不用,留取后2ml血注入专用抗凝管中,轻轻混匀。样本于6小时内进行下列标记;取两支流式管,一管为阴性对照,分别加入CD61-PerCP、IgGl-FITC.IgM-PE各10u1;另一为测定管,分别加入PAC1、

4、F1TC、CD62P—PE、CD61-PerCP各10ul;并分别在上述两管中加入10u全血,轻轻混匀于暗处反应15分钟,加1.OmlPBS悬浮立即上机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CaliburCellQuest软件获取和分析。以FL3设阈值,作FSC/SSC和CD61/SSC点图,调节电压及补偿至出现清晰血小板群,并采用双参数点图分析结果。结果①正常对照组血小板表达的CD62-P,PAC-1较低,脑梗死患者组血小板表达的CD62-P,PAC-1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血小板CD62-P,PAC-1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o②不同梗死体积

5、组血小板CD62P,PAC-1的表达:大梗死组〉中梗死组〉小梗死组,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o讨论PAC-1是反映血小板活化早期标志物指标,CD62P是血小板a颗粒发生释放反应的标志物,反映血小板晚期的活化状态,血小板膜表面FIB—R表达增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脑梗死时,血浆FIB和血小板膜表面FIB—R均显著增高,必然促进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而导致血栓形成,最终引发脑梗死。本组67例脑梗死患者血清CD62P,PAC-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梗塞面积越大,水平越高,表明脑梗死时血小板功能异常活跃,其活化

6、程度明显增高,脑梗死患者血栓的形成与血小板活化密切相关,血小板活化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CD62P,PAC-1的表达与梗死灶大小有关,病灶越大血小板活化程度越强。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明显升高,且与梗死灶大小有关,血小板的活化与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活化血小板检测可作为脑梗死发生、发展病情演变的一项观察指标,有较强的特异性。参考文献1王维治,主编,神经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0o2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634。3刘泽霖,贺石林,李家增,血栓性疾病

7、的诊断与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2-46o4唐方,徐朝义,刘晓平,等,脑梗塞患者活化血小板的检测,华西医学,2002,17(2):231O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81-383o6张学勤,王阳,秦朝晖,等,检测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表面P—选择素与纤维蛋白原受体的临床意义,北京医学,2005,27(2):92o7王荔,连霞,李光来,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血小板颗粒膜蛋白的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1):19o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