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轻轨的震动影响分析

探讨轻轨的震动影响分析

ID:46718987

大小:6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7

探讨轻轨的震动影响分析_第1页
探讨轻轨的震动影响分析_第2页
探讨轻轨的震动影响分析_第3页
探讨轻轨的震动影响分析_第4页
探讨轻轨的震动影响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讨轻轨的震动影响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讨轻轨的震动影响分析1评价时应重点关注的内容测量方法测量列车运行振动时,传感器置于道床上部钢轨外侧05〜1.Om范围内。测量量与评价量测量列车运行振动时,在60km/h运行速度下,测量列车通过时段的VLz10和VLmax值。评价量与测量量相同。预测方法当列车运行时,车辆和轨道系统的耦合振动,经钢轨通过扣件和道床传到线路基础,再由周围的表土介质传递到受振点,如敏感建筑物,较大的振动会产生环境振动污染。影响地铁环境振动的因素主要包括列车类型、线路结构、地质条件等。地铁振动传播特性复杂,预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工程的具体特点确定。预测方法可采用模式预测法和类比预测法。采用类比预测法

2、时,应注意类比对象的可类比性,并在报告书中作出必要的可比性说明。模式预测法原则上适用所有项目。但选用模式时,应特别注意模式的适用条件和参数的选取,如实际情况不能很好满足模式的应用条件时,要对主要模式进行修正。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期振动环境影响预测模式如公式VLz为衰减至预测建筑物内的振级,为列车振动源强,列车通过时段的参考点Z计权振动级,dB;n为列车通过列数,n$5;C为振动修正项,(1为速度修正,dB;Cw为轴重修正,dB;C1为轨道结构修正,dB;CR为轮轨条件修正,dB;CH为隧道结构修正,dB;CD为距离修正,dB;CB为建筑物类型修正,

3、dB。预测参数的确定城市轨道交通对环境振动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线路的空间位置(线路形式)、水平布置(线路走向)以及线路埋深,地下隧道的振动影响尤为突出。对环境保护目标的振动影响主要由于列车在隧道中的运行而产生,并且受到车辆、轮轨、轨道、隧道、桥梁、土壤、建筑物结构类型,以及敏感点与振源的相对位置等因素的影响。预测内容重点对地下隧道两侧各敏感点运营期的振动影响进行预测,为振动污染防治措施的提出提供依据,并对采取振动控制措施后的减振效果进行预测。预测范围振动预测范围应与评价工作等级所对应的评价范适应,预测点与敏感点相对应。预测量包括轨道交通振动级、轨道交通振动与环境振动现状叠加后的

4、振动级。轨道交通振动与环境振动现状叠加后的振动级作为环境振动的评价量。列车通过时段的VLz10和VLmax为轨道交通振动的评价量。2应用实例地下段列车运行振动源强确定本次延伸线与现已运行线路联合运行,车辆、轨道等运行条件相似,因此源强类比现有线路振动监测结果,在列车运行速度60km/h条件下,距轨道0・5m处振动源强VLz10为83.7dB。列车运行环境振动影响分析预测条件运行速度。本次评价将地下线段预测点运行速度分为2类,位于两站区间段,由于该工程站间距离较近,列车实际运行速度无法达到车辆设计的最高运行速度80km/h,根据现有线路调查,列车最大速度仅能达到50〜60km

5、/h,因此按70km/h进行预测;位于车站附近,由于列车进站速度逐渐降低,出站后速度逐渐提高,故车站附近预测点的速度明显降低,一般情况下,车站附近运行速度仅为20〜30km/h,因此按40km/h进行预测。敏感点处车速根据可研单位提供的列车运行图确定各敏感点处列车运行车速。车辆。采用C型车,辆编组,车长64m。运营车辆初期,远期30对/h。全日开行列数初期128对,中期162对,远期227对。轨道结构。项目以地下线路为主,采用预应力混凝土长枕整体道床。轮轨。采用50kg/m钢轨,全线无缝线路,车轮圆整、钢轨表面平顺。隧道。隧道主要为单洞圆形隧道,埋深平均约为14〜17m,本

6、次分别预测10m、15m、20m埋深条件下振动环境影响。3预测结果与分析不同振动功能区内达标距离预测结果预测结果表明:轻轨车辆运行速度越大、埋深越浅对地表振动影响越大。本次车型采用低板国标C型轻轨电动客车,车辆本身采用弹性车轮,橡胶减振措施,且车体相对较轻,振动源强相对较低,运行期对地表振动影响相对较小。列车运行70km/h条件下,轨道埋深1Om时,评价范围内振动预测结果在63.4〜76.0dB,轨道埋深15m时,振动预测结果在63.2〜73.9dB,轨道埋深20m时,振动预测结果在63.0〜72.0dB;列车进出站40km/h运行条件下,轨道埋深1Om时,评价范围内振动预

7、测结果5〜71.2dB,轨道埋深15m时,振动预测结果在58.4〜69.1dB,轨道埋深20m时,振动预测结果在58.2〜67.2dB。按7Okm/h车速,10m埋深等不利条件预测,线路两侧特殊住宅区内昼夜达标距离均为50m;居民文教区内昼间达标距离为27m,夜间达标距离为39m;混合区、商业中心区、工业集中区和交通干线两侧等振动功能区内昼间达标距离为13m,夜间达标距离为21mo振动预测结果与类比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本次延伸线与现有线路相比,在工程技术标准、施工方法、运行时间及车辆等多方面都相同。因此将本次环境振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