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镀锌钢板镀层附着量检验方法

热镀锌钢板镀层附着量检验方法

ID:46721766

大小:217.1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7

热镀锌钢板镀层附着量检验方法_第1页
热镀锌钢板镀层附着量检验方法_第2页
热镀锌钢板镀层附着量检验方法_第3页
资源描述:

《热镀锌钢板镀层附着量检验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广东建材2010年第1期检测与监理热镀锌钢板镀层附着量检验方法闻丽华(广州穗监工程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摘要:在现代化大酗钢带连续热镀锌生产线上,均设有在线镀层厚度测量装置可以连续测出镀层厚度。然而,为校准这砦测鼍仪的精确性以及作为产品给出检验数据,在生产钢板的企业中,大多采用化学溶解退镀法(退镀法)来检测钢板的附着量。关键词:热镀锌;附着量;检验热镀锌及其合金钢板性能优越、品种繁多,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建筑业、汽车业和电器业。随着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人们对热镀钢板也提出了最为严格的性能要求,即高强度、高深冲、高表面质量以及对涂料漆的高附着性。本文

2、结合标准对热镀锌的要求,分析了用传统的化学溶解法测热镀锌层(以锌铁合金层为例)附着量的检验方法。1化学溶解法基本原理为预防值得注意的锈蚀,钢板表面必须均匀镀上一层尽可能薄的镀层。熟镀锌生产线上,将经过预处理的钢带浸入熔融锌液中所得到的镀层,叫做热镀锌铁合金镀层,镀层代码为zF。所谓的镀层重量指的是钢板两面镀层的总重,单位是g/mz。用溶液(剥离液)溶解去除镀层,然后试样表面积除镀层重量,所得的厚度即为镀层平均厚度。这种方法适用于测量形状简单、尺寸小的零件(试样)。2仪器分析天平、烧杯、容量瓶、量杯、加热器等。3溶液采用HCL:Sb203=1000毫升:20克的

3、剥离液或HCL、六次甲基四胺(cgt,2N4)=1000毫升:1克的剥离液溶解去除镀锌层(1)用电子天平称取lg六次甲基四胺(精确到4.2系统全封闭防护方式在热箱、冷箱外部加装环境套层,并在环境套层内加装加热和制冷装置。自动进行环境温度调控,使热箱、冷箱有一个稳定的温度环境,完全排除了外界对系统的1.0009),倒入500ml的烧杯中;(2)用单标吸管量取166.67mlHCL,滴入盛有六次甲基四胺的烧杯中;(3)用量杯加入200ml左右的超纯水,然后放在加热板上加热,使其充分溶解:(4)冷却,转移到1000ml的容量瓶中,注入超纯水,定容到1000ml摇匀,

4、静置至澄清,即可使用。4取样方法通常在热镀锌生产线上,分卷时截取长度大于500mm的镀锌板,制成各种检测项目要求的试样进行质量与性能检测,具体取样部位如表l所示。分别取三个试样,一个是从宽度的中间位置,另两个各从两边(距边缘至少50ira)截取,如图1所示。这三个试样的最小面积应为2000m2,所得的三点检测的结果即为三个试样的平均镀层重量镀层附着性。为使所测结果比较准确,试J_一轧制方向froII卯h.()Idl88l昌I1fh,2矿^图1镀层重量的取样位置温度影响,保证了系统按国标的精度要求,对外窗、门、墙体进行保温性能检测。各质量检测加强保温传热系数要求

5、监督检查。●一53—检测与监理广东建材2010年第1期表1各种钢种对应的取样部位取样部位钢种中头尾1/41/2一般钢种√拉伸钢种√’,√深冲钢种-√结构钢种√注:√表不取样邵位样在称量前应用酒精、汽油或苯除去表面的油污。5分析步骤(1)制样。用剪板机在钢板运行的操作侧、中间部位、传动侧处分别剪6块规格为90ram×90ram的板,即分为表面和里面。并做好标识。(2)样片处理。将试样片浸泡在丙酮(或乙醇、甲苯溶液(1:1))中,用超声波清洗器清洗3min,以除去钢板表面的油污。(3)用乙醇脱水5秒左右。(4)热风干燥。(5)称重。用电子天平称量,精确到小数点后四

6、位,并记为a(g)。(6)剥离。称重完毕把样片固定在剥离装置上,用50ml的量杯量取50ml剥离液倒入剥离装置中,直到泡沫减少溶液均一为止。(7)加热。(8)再次称重。取出试样片立即用等离子交换水进行清洗,用吸水纸将试样片擦干,再用热风快速吹干。用电子天平称量,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并记为b(g)。6结果计算及其误差分析6.1计算测量完后再反过来测第二面。用称重法测定金属重量时,镀层平均厚度按下式计算:附着量(g/m2)=(a—b)×10000/SS——表示剥离装置试样的表面积(S=Ⅱrz≈64cm2);r试样的半径。计算结果按标准GB/T8170—2008进行

7、修约。6.2误差分析在实验中进行测量和数据处理时,都应着眼于减少误差,尽可能使实验结果接近真值。6.2.1系统误差一54一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时,误差的大小和正负总保持不变,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或是有规律地重复。系统误差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1)仪器误差。这是由于测量仪器不完善或有缺陷,以及没有按规定条件使用而造成的误差。(2)方法误差。这是由于依据的标准不明确、实验理论、实验方法或实验条件不合要求而引起的误差。为了减小这一误差,有效的措施就是制定检验计划,做好首件检验。(3)人员误差。这是由于观测者个人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所造成的误差。一般

8、要经过复核检验、循环检验、重复检验或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