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毕淑敏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的研究【文献综述】

对毕淑敏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的研究【文献综述】

ID:467317

大小:2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08-06

对毕淑敏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的研究【文献综述】_第1页
对毕淑敏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的研究【文献综述】_第2页
对毕淑敏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的研究【文献综述】_第3页
对毕淑敏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的研究【文献综述】_第4页
资源描述:

《对毕淑敏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的研究【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对毕淑敏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的研究毕淑敏用独特的笔触汲汲于“生命关怀”和死亡意象的探索,体现出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和不断反思。她在小说创作中对人物死亡运用了大量的笔墨进行了描写刻画,那么作者仅仅是描写这些死亡现象吗?作者所要带给我们的更是死亡现象的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她执着地、深切地关注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珍视生命。字里行间升腾起来的是对生命的感悟和达观,从而给读者以审美愉悦和深刻启迪。她从作为女性作家的真挚细腻,到作为学者的睿智深刻,这期间,理解生命,继而感悟生命的轨迹和印痕在她的作品

2、中表达得相当鲜明。本文将试着整理归纳当代以来人们对毕淑敏小说死亡意识的各个观点,从而使读者能更好的了解小说,加深对小说深层次意识上的认识。一、死亡的描写是为了强化作品的主题意蕴。贾丽萍认为:“在毕淑敏笔下,我们很难发现严格意义上的生命的自然死亡。深刻的反思精神和现实意识使得作家不断把眼光投向10年“文革”那段错误的历史,力求从历史的深处来看取生命的毁灭意义,并在深广的历史背景中进一步探求人的生存问题。因此,对于主人公们来说,他们的生存悲剧首先体认为一种时代的悲剧和政治的悲剧。[1]张德丽认为:毕淑敏对死亡的

3、思考是深刻的。“《昆仑殇》里写了女兵肖玉莲、男兵金喜蹦、号长李铁的死,可以说他们是政治和权力的殉葬者,让人叹惜,尤其是参谋郑伟良的死更令人扼腕。”[2]二、死亡意识所体现的是人的尊严。陈鸿这么写到:“随着这条条例掷地有声地出列,我们看到的是人在权利下的渺小,行使条例者与行使对象同样可悲,他们都是条例的奴隶,区别在于自觉与不自觉。不论是肖玉莲还是郑伟良都是为追求军人的尊严而死的,他们渴望自己有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尤其是作为一个军人的尊严获得实现,得到认可。”[3]而在陈善珍看来:“毕淑敏的小说分为军旅小说和新体

4、验小说,军人和普通人的死亡是毕淑敏小说的重要内容,而这些人的死亡都是因为人的尊严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和损害,3他们都到了必须用生命来捍卫尊严的程度,他们的死亡都具有不可逆转性。”[4]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姚莫诩:“纵观毕淑敏的作品,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作家对于尊严问题的关注。她作品中的人物,很多都与尊严有关,他们的行为都在追求和保持着某种尊严,他们的心态都以尊严的得失沉浮而喜怒哀乐,在毕淑敏直抒胸臆的散文作品中,尊严更是经常谈论的主题。”“在小说《阿里》中,一个边防女兵,只因与自己的男朋友夜间外出,竟被人误认为是‘关系

5、不正常’、‘企图偷越国境’,在这样的外界压力下,年轻的女兵为了证实自己的清白,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竟然跳井自杀了。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就这样夭折了。”[5]三、文本中的死亡意识实质上是对生命的关怀。彭彦录这么写到:“什么是‘生命关怀’呢?是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的极度关怀,对生命本身关心和对生命本质的逼近,具体包括对生命诞生、死亡这些主题的探索和思考,对生命意义或生命灵魂的关注和拷问,对生命个体生存环境的关照和体验。毕淑敏正是有了‘生命关怀’为依托,才使其小说放射出耀眼的光彩,才是其个性和价值得到极大

6、的凸显。”[6]李倞认为毕淑敏小说创作在题材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军旅题材,另一类是医务题材。艰苦的高原生活和从医的经历使她对生命和死亡体味得更加深刻。所以,不论是在哪一类题材的作品文本中,‘生命’和‘死亡’都是作者关注的重点和文本中心内涵的支撑,对生命的呵护与思考成为毕淑敏艺术创作的最重要主题。”“作者希望通过‘死亡’,及其突然降临的可能性,唤醒潜藏在人们心底的最本色、最真挚的‘爱’,呼唤人们热爱、珍爱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每一种生命。”[7]鞠晶晶认为:毕淑敏对生命具有强烈的悲悯之情。她“对生命充满了

7、深深的爱。她试图以科学的人道的伦理的现实态度,努力建构死亡及其文化。她把死亡视为生命存在与消亡的物质现象,用客观的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它。如此热切地关注死亡,建构死亡文化,这在当代文坛上是独一无二的。”“面对生命个体必死的悲剧性成分,毕淑敏没有采用乐观主义哲学去回避死亡的消极意义,夸大它的积极作用。她把死亡作为生命历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客观地呈现,冷静地正视,理性地约定,剥去那些包围着死亡的不健康文化还死亡一个本真的面孔。毕淑敏用医学与文学合二为一的死亡叙事,引导人们以超然的心境和科学的态度去审视死亡,培养

8、健康的死亡情感,消解传统文化影响,用科学的人道的艺术的方法建构死亡及其文化。面对死亡,不是虚妄的迷信幻想或者病态的悲观恐惧心理,而是以诚实而勇敢的态度来对待死亡。这样人们才能够从精神上安于死亡,从容地面对死的苍凉。‘3人和人其实相像,生的时候都是一样的血污,死的时候都是一样的抽噎。明晰地知道这个过程,该是人类文明的需要’。这表明毕淑敏探求死亡之谜决不是出于好奇。死亡与生存都是自然的存在,健康自然又不乏诗意的死亡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