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突状细胞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新进展

树突状细胞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新进展

ID:46740946

大小:76.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11-27

树突状细胞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新进展_第1页
树突状细胞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新进展_第2页
树突状细胞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新进展_第3页
树突状细胞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新进展_第4页
树突状细胞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新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树突状细胞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新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树突状细胞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新进展作者:常鹏,陈江浩,于芳,王岭【关键词】树突状细胞;肿瘤;免疫治疗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是目前所知的机体内功能最强大的抗原提呈细胞,它通过吞噬、表达、移动等一系列过程,启动体内免疫系统。而与之相关的肿瘤免疫逃逸或肿瘤转移已成为DC研究的热点。现对DC与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新进展做一简要综述。1DC的生物特性1868年,PaulLangerhans在皮肤组织中首次观察到DC,在1973年RalphSteinman和Cohn在鼠的脾脏中分离出DC并发现其免疫功能。此后20年间,DC在各种组织中被发现,并能够在体外进行培养,因此

2、加快了DC的研究并使临床应用成为可能。目前认为存在两大类DC:—类是骨髓源性DCo其中包括两个分支:①是存在于皮肤样复层上皮的LCs;②是其他组织中的间质性DC(intDC)。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分泌IL12,诱导CD4+T增值,不同点是intDC可分泌IL10,诱导B向浆细胞分化,而LCs可能与细胞毒CD8+T活性有关;另一类是类浆细胞DC(pDCs)o是在病毒入侵体内后发挥作用,在几小时内,分泌大量的抗病毒的细胞因子,因此判断pDCs有吞噬外源抗体,介导免疫起始的作用[1]o从另一角度,可以将DC分为组织来源的和外周血来源的。组织来源的DC是从外周组织中迁徙到淋巴结,在感染中处于

3、不稳定状态。血液来源的DC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存在于脾脏和淋巴结。这两类DC也可以再加以细分。它们在不同成熟阶段的抗原提呈能力表现出根本的不同[2]。通常认为,DC从淋巴系统迁移到引流淋巴结draininglymphnodes(LNs),是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开始。外周血中的未成熟DC通过吞噬外来抗原等,转变为成熟DC,并向前哨淋巴结(sLN)等淋巴器官迁移,同时吞噬能力减弱,抗原提呈能力加强。外来抗原入侵机体后,被DC吞噬,诱导DC成熟。成熟的DC表面分子发生一系列变化,已知CCR7是成熟DC向次级淋巴器官迁移的重要驱化因子,然而对CXCR4的功能了解不多。在CCR7CCL19与CXC

4、R4CXCL12两对比发现,CCR7在DC迁移中发挥的作用要强[3]oHansson等[4]发现在幽门螺杆菌刺激下,人DC的成熟、体外迁移、细胞因子的表达。并以非病原大肠杆菌刺激的DC做对照组。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组可以诱导DC成熟,CCR7表达升高,并向淋巴结迁移。Ritter等[5]发现,DC从外周迁移到淋巴结,是在周围环境的信号引导下,由DC自身基因表达的结构调节的。GMCSF在sLN中的升高可以吸引更多的DCoIL10和COX2却阻碍DC成熟和向DC迁移。DC的最大特点是能够显著刺激初始T细胞(nativeTcell)进行增值,而巨噬细胞和B细胞只能刺激已经活化的或记忆性

5、T细胞,因此DC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单核细胞系统可以向巨噬细胞系和DC系分化,同时发挥吞噬并杀死病原体的功能,或介导T细胞免疫功能,这主要取决于它的分化方向。已知单核细胞的分化取决于驱化剂、外界刺激、分化因子,然而在体内复杂的生理条件下是怎么分化的我们还有好多未知。近来,关于DC的抗原提呈特性的研究,取得很多进展。例如发现N0X2氧化酶通过控制吞噬体酸碱度来调控DC的抗原加工和提呈。DC缺乏N0X2将会增加吞噬体内酸性环境,抗原水解加快,结果导致抗原提呈功能下降。如果ECadherin黏附分子缺失,这样的DC不能释放免疫因子,结果在体内诱导一种完全不同的T细胞免疫,即CD8+

6、T细胞免疫耐受⑹。近来研究证明,传统的认为皮肤对于外来的病原体的T细胞免疫来自淋巴结固有DC,而非皮肤DC,这是不科学的。表皮的慢病毒直接由DC提供持久抗原,皮源DC高表达作用介导重组Lentivector基因免疫[7]。众所周知,发热在微生物感染时对人体是有益的,然而其机理却鲜为人知。DC在发热时分泌脂多糖LPS,调控Tolllikereceptors(TLRs)升高,感知微生物的入侵,调控体温升高[8]o1DC与肿瘤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肿瘤免疫逃逸是指肿瘤细胞通过某种机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对其的监视与杀伤,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的现象。迄今已发现多种机制参与肿瘤的免

7、疫逃逸,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来自肿瘤细胞及肿瘤抗原本身的改变,如肿瘤细胞MHC或共刺激分子缺如、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减低、抗原提呈相关基因(TAP、LMP等)表达的下调等;二是来自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变化,如在肿瘤发生的早期免疫系统不能识别低水平的肿瘤相关抗原、由髓样抑制性细胞(myeloidsuppressorcells,MSC)及调节性T细胞(Treg)导致的T细胞对肿瘤相关抗原的耐受及功能的抑制、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功能缺失等。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9],肿瘤患者身上分离出的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