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丹溪学术思想对治疗瘿病的启示

浅谈朱丹溪学术思想对治疗瘿病的启示

ID:46758752

大小:6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7

浅谈朱丹溪学术思想对治疗瘿病的启示_第1页
浅谈朱丹溪学术思想对治疗瘿病的启示_第2页
浅谈朱丹溪学术思想对治疗瘿病的启示_第3页
浅谈朱丹溪学术思想对治疗瘿病的启示_第4页
浅谈朱丹溪学术思想对治疗瘿病的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朱丹溪学术思想对治疗瘿病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朱丹溪学术思想对治疗瘻病的启示摘要:通过对朱丹溪相关著作的研读,发现朱氏学术论著中蕴含了许多对瘻病的治疗颇具启发意义的内容:①“相火论“蕴含了针对瘻病情志致病因素的更深层次剖析并提出一定的调节方法;②邛日有余,阴不足“论丰富了瘻病的相关护理理念;③著作中有关”郁病”、”痰病”的脉诊和方药经验对瘻病部分证型的诊断和选方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朱丹溪;瘻病;相火瘻病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古籍中有称瘻、瘻气、瘗瘤、瘻囊、影袋等名者⑴,其多属现代医学中甲状腺疾病,现代医学中以甲状腺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包括单纯性甲状腺肿、甲

2、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等。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其著作丰厚,其中《格致余论》、《丹溪心法》、《金匮钩玄》、《脉因证治》等八部著作最能代表其学术思想[2]。朱氏主要学术思想有“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六郁学说“等,这些对瘻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笔者在参考新世纪第二版中医内科学教材[1]内容和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浅谈丹溪学术思想对治疗瘻病一些启示。1诊断、立法观情志,制相火。《难经?六十一难》云:“望而知之谓之神“⑶,这强调了望诊在临床诊断过程中的重要性。朱氏同样重视望诊,其在《格致余论》中专篇论述了”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

3、问证论“。历代文献对瘻病的相关记载都表明“忧忿”之情为其重要的致病因素[4],此与丹溪所述之相火关系紧密。朱氏把包括情绪在内的所有具有运动特性的病症都归为相火妄动,并在下文中推演了相火妄动的诸多表现,认为相火妄动在致病过程中具有广泛的意义。这就启示医者在望诊的过程中应”观其动“,如果医者在诊断瘻病的过程中要能司外揣内并能敏锐的觉察到异常的情绪变化,这样便可以避免遗漏临床特征不典型的瘻病患者。《格致余论?相火论》云:”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⑸“。这表明相火妄动会导致阴液枯竭,使病情加重。

4、朱氏认为相火居于人体肝肾二部,同时还与胆、膀胱、心包络及三焦有密切的关系。因肝属木,故相火旺就意味着肝火旺。肝主疏泄,并具有调畅情志的作用。肝主怒,主决断,因此相火旺者易产生瘻病所表现的"忧忿”之情。朱氏在”相火论”中依据理学思想分析了相火的产生机理:“五性为物所感而动“,也恰恰提示了”忧忿“之情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表现为相火妄动。虽然朱氏并未明确提出更高明的对治方法,但其在之后的论述中确不言自明,他借用理学观点提到了使相火归位的途径:”人心听命乎道心。“这表明提高自身境界使所谓的“人心”听命于,,道心,'才能够使相火归位,丹溪"相火论,■启示我们治疗瘻病

5、的时候要有更高层次的情志调节方法,这种方法将“情志相胜法”的被动治疗替代为一种积极主动的疗法。1.2问生活,护阴液。朱氏在《格致余论》中首篇从”天人合一“和“阴阳动静”的哲学观点出发,并结合观察人体自然“生、长、壮、老、己'的整个生命过程,提出”阳有余阴不足“的学术观点。其在“慈幼论”一篇中提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生活特点和心理特征会对人体的阴气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提示我们在瘻病辩证论治过程中考虑到这两方面的影响会对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格致余论?慈幼论》还提出了人体相应年龄段护养“阴气”的方法,提供了结合不同年龄的生理特点进行个体化防护瘻病的方法:在小儿阶段,应

6、该注意在衣食母孕过程中护养”阴气在青壮年时应该静心节欲以固养"阴气J在老年时应该调理饮食以充养,,阴气%这就启示我们治瘻不仅要有通治疗法,而且要考虑至I」人体的这一生理特点01.3循脉象,理中焦。教材中将瘻病分为四个证型,其中有两个分别是”气郁痰阻证,,和”痰结血瘀证S这当属朱丹溪所论及的“郁证“范畴。朱氏对郁证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其所述之“郁证“是指由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一类病证,其在《丹溪心法?六郁》中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11朱氏将郁证分为气郁、血郁、痰郁、食郁、湿郁、热郁,创立"六郁“学说。他认为郁证的六种

7、致病因素具有一定的联系,并认为六郁以气郁为先,归诸“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其它郁均在气郁病机的基础上发生发展而来,指出气郁而湿滞,湿滞而化热,热郁而生痰,痰滞而血郁,血郁而食不化,郁的核心和前提。朱氏还总结了六郁证的常见脉象:”气郁脉沉涩,痰郁脉沉滑,热郁脉沉数,血郁脉沉”这对瘻病的辩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变生湿郁、热郁、痰郁、血郁、食郁诸证,气郁是六朱氏在《脉因证治》瘻瘤篇中讲到:”瘻状多着肩项。如坚硬不可移,名石瘻;皮色不变,名肉瘻;如筋脉露结,名筋瘻;随忧愁消长,名气瘗。“在《丹溪心法》中瘻气篇又讲到:“瘻气先须断厚味。“这表明湿,故而此处能反映出丹

8、溪治瘻尤其注重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朱氏还提出“郁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