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学与生态环境建设

禅学与生态环境建设

ID:46786827

大小:6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7

禅学与生态环境建设_第1页
禅学与生态环境建设_第2页
禅学与生态环境建设_第3页
禅学与生态环境建设_第4页
禅学与生态环境建设_第5页
资源描述:

《禅学与生态环境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禅学与生态环境建设一、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大约在18世纪,人类文明率先在西欧步入工业文明,其特征是通过科技技术来改造和驾驭口然过程制造出在口然状态下不可能出现的产品。一百多年来,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类通过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向环境过度排放污染物以及无节制改造自然等行为,来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在征服和驾驭自然的过程中,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物种灭绝、环境污染,以及自然灾害频发等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向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全球生态系统遭到全面破坏,人类自身的生存也受到严重威胁。二、传统文化与牛态环境建设工业文明在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了种种弊端,而解决

2、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方法偏重于污染治理,技术改造等,问题的解决永远服务于问题的产生,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治标不治本的,这使得人类不得不开始思考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将冃光投向了传统文化。屮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较大的有儒、道、释二教。其思想体系完整.论证丰富,为人类留下了无尽宝藏。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态环境现状相联系,找到其屮的契合点仔细加以研究,有助于我们建立新的科学的生态观。特别是佛教的禅学,倡导“天人合一”,这些思想用于今日社会也人有裨益,将为解决环境问题,进行牛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三、禅宗的生态哲学佛家的“天人合一

3、”思想基于“依正不一的观点,从根本上还原了人与自然、人与整个世界原始的、本真的关系,主张人与生存环境和谐相处,即在同一自然中和谐存在或融为一体,才能保证人类自身的发展。下面从三个方面简耍介绍禅宗的生态哲学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的新思路。(1)“缘起论”学术界在讨论佛教世界观的生态意蕴时,往往论及佛教“缘起论”和“无我论”。先看“缘起论”,它认为宇宙一切事物一与现象的产牛,都是由相对的耳存关系和条件决定的。宇宙一切皆由因缘而变幻不息,一切事物由因缘决定而生灭相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缘起思想充分说明了人与世间万物有着和合共住、

4、唇齿相依、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原始佛教注重对人生烦恼痛苦根源的揭示和解脱途径的认识,十二支缘起(原始佛教的基本思想)主要揭示的也是无明、妄识、贪欲与人生痛苦、生死轮回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过,本着任何思想都要与时俱进的原则,将这方面认识推及当前的生态环境危机,我们能够认识到,所谓无明,就是只看到人类自身的物质利益,认识不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一体相关;所谓贪欲,就是为了追求人类自身的利欲满足,肆意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牛态平衡。生态环境危机以及由此导致的人类口身的生存危机,同样是由于人自身的无明贪欲造成的,这是一对明显的因果关系。在日后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时,应

5、充分利用缘起论的另外几个维度,即人与世间万物有着和合共住、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正确、客观认识两者之间的一体性关系,克制人类自身固有的贪欲,对自然环境做到不掠夺,不破坏,以期达到人与自然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1)“无我论”再谈“无我论”。工业文明以来,人类一直本着征服和改造的心态对大自然进行开发,在发展自我,传承文明的同时,无形中将人类与自然对立起来了,人与自然变为分离的,零和的主客体关系,以为人类发展必须以破坏环境为前提,这是粉末倒置的错误认识。西方深层生态学的开创者奈斯认为,“自我觉悟”必须经过三个阶段:从“本我”到社会化的“自我”,再由“自

6、我”到形而上的“大我”,亦即“牛态大我”。奈斯认为,当一个人体悟了“生态大我”以后,便没有“利他”与“利己”的差别。因为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东西,都是“生态大我”中的一部分。奈斯所说的“生态大我”,用佛教徒的话说,就是“无我”,是佛教“缘起论”的发展,主张无我与无物,强调物我两忘,“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禅宗的“无我论”“否定了主客对立,舍弃了现实的我和现实的物,而走向主客一体的超越境界。”这种思维强调人与自然平等化一,人归化于自然系统中,自然也实现着人化的自然,它以“地球整体”为中心,消解“人类中心主义”,解构二元思维,公正平等的

7、对待生物圈屮的每一个体,进而实现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乌托邦”,为当今生态环境建设指明了方向。(1)“戒杀”、“素食”佛教主要是一种引导人们精神追求的宗教文化,其影响社会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转变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生活方式进行的。佛教牛活方式的内容主要包括戒杀、护生、素食的戒律实践。佛教禅学认为,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是宝贵的,这就要求人们要尊重其他生命.不能随意掠夺其他生物生存的权利。佛教的宗教教义中第一大戒就是杀戒,破戒者永远失去做教徒资格。它对现实有着很深刻的指导意义。人类对于其他生物.恰恰缺少了佛教所坚持的“慈悲之心”。大肆

8、开发资源,屠杀动物,以掠取对人类自身有益的财富,造成资源面临枯竭、物种减少、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佛教讲求慈悲观念、因果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