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普通玉米自交系大斑病鉴定

美国普通玉米自交系大斑病鉴定

ID:46795784

大小:6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7

美国普通玉米自交系大斑病鉴定_第1页
美国普通玉米自交系大斑病鉴定_第2页
美国普通玉米自交系大斑病鉴定_第3页
美国普通玉米自交系大斑病鉴定_第4页
资源描述:

《美国普通玉米自交系大斑病鉴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美国普通玉米自交系大斑病鉴定摘要以95份美国普通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进行大斑病人工接菌鉴定。结果表明:高抗、抗病、中抗、感病、高感、发生抗性分离的分别6、41、21、17、9、1份,分别占全部试验材料的6%、43%、22%、19%、9%、1%O关键词玉米;自交系;大斑病;鉴定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22-0106-02玉米大斑病是当今世界上玉米主要叶部病害之一。据报道,在严重流行的年份和地区,常常造成大面积减产。国外玉米产区对此病害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展全国玉米病害攻关

2、研究以来,在病原菌生理小种、流行、抗病育种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缓解了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和危害。然而,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改革,玉米品种的更换和病原菌群体的变异,玉米大斑病仍是生产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病害[1-3]。玉米大斑病在东北普遍流行,对玉米构成严重威胁。在抗病晶种的选育与利用过程中,抗病性育种已被列为主耍育种目标之一,而应用抗病杂交种是防治玉米大斑病的主要方法,杂交种的抗病性主要取决于亲本自交系的抗病性[4-5]o玉米品种的更新与换代离不开种质的创新,外来种质是东北玉米自交选育的重要基础材料之一,外来种质对东北杂交玉米生产的贡献将近60%,其中美国外來

3、种质的利用每提高1个百分点,东北玉米每年平均产量增加10kg/hn)2。该试验在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对95份美国普通玉米自交系进行了大斑病人工接菌鉴建。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供鉴定美国普通玉米自交系95份。即AMD1〜27,AMD29〜69,AMD72〜82,AMD84〜87,AMD89〜100。1.2试验设计试验根据鉴定材料,设95个处理,即每一个供试玉米自交系为一个处理。设立固定抗病鉴定病圃设在具备良好的口然发病环境。小区顺序排列,双行区,不设重复,行长4m,每行20株。人工接种在玉米十叶期进行,选择空气湿度较大的傍晚将菌液喷在玉米心叶内,接种

4、量控制在5~10niL/株,接菌2次。1・3数据分析在玉米进入乳熟后期进行调查。调查时S测每份鉴定材料的发病情况。重点调查玉米果穗的上位叶片和下方3叶。病情调查分级标准,具体如下:1级:叶片上无病斑或仅在穗位下部叶片上有零星病斑,病斑占叶面积少于或等于5%;3级:穗位下部叶片上有少量病斑,占叶面积的6%〜10%,穗位上部叶片有零星病斑;5级:穗位下部叶片上病斑较多,占叶面积的11%〜30%,穗位上部叶片有少量病斑;7级:穗位下部叶片和穗位上部叶片有大量病斑,病斑相连,占叶面积的31%〜70%;9级:全株叶片基木为病斑覆盖,叶片枯死。其中1级为高抗(HR

5、),3级为抗病(R),5级为中抗(MR),7级为感病(S),9级为高感(IIS)。2结果与分析田间调查病情分级以及鉴定结果如表1所示。在供鉴定的95份美国普通玉米自交系中,在2009年通化试验站人斑病的抗性鉴定试验中,高抗的6份(分别为AMD48、AMD64、AMD65、AMD90、AMD94、AMD96),占全部试验材料的6%;抗病的41份,占全部试验材料的43%;中抗的21份,占全部试验材料的22%;感病的17份,占全部试验材料的19%;高感的9份,占全部试验材料的9%;发生抗性分离的1份,占全部试验材料的1%。3结论与讨论从鉴定结果看,高抗系、抗

6、病系将近占鉴定份数的50%o因此,应该广泛收集国外抗病、高配合力的种质资源,丰富基因库。同时,合理利用国外先进的新种质,对提高东北玉米育种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玉米自交系资源抗大斑病鉴定是选育抗病高产朵交种的基础工作,亲本自交系抗性强,杂交种则抗病,反之则不抗病。不同自交系、杂交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杂交种抗病性与亲本有密切关系。4参考文献[1]温义鹏,李成军,于培洋,等•不同玉米自交系对大斑病和灰斑病抗性分析[J]•玉米科学,2012(1):135-137.[2]刘丽丽,桑立君,李影,等•常用玉米自交系对大斑病抗性研究[J]•种子世界,2007(8):

7、25-26.[3]赵宝荣•玉米自交系资源对大斑病抗病性鉴定[J]•玉米科学,2000(1):91-92.[4]张新,王振华,汪红•播期对玉米早代自交系出间抗病性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2(2):49-52.[1]吴丽丽•黑龙江省常用玉米自交系对大斑病抗性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5):35-3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