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法律思想

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法律思想

ID:46801713

大小:50.01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11-28

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法律思想_第1页
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法律思想_第2页
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法律思想_第3页
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法律思想_第4页
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法律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法律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法律思想一、夏、商奴隶主的“天命”、“天罚”思想1、夏代的神权法思想  夏朝奴隶主已开始利用“天命”、“天罚”的神权法思想对奴隶进行欺骗,给夏王的统治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夏禹的儿子夏启以暴力夺取王位,因同姓有扈氏不服,大战于甘,作《甘誓》说:“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由此可见,夏代奴隶主贵族已有“天命”、“天罚”思想。2、神权法思想在商代的发展奴隶主阶级的“天命”、“天罚”思想在殷商时期有了很大发展。在当时的宗教迷信中出现了一个主宰一切的至上神--上帝或帝。奴隶主还进一步

2、把上帝说成是商王的祖先。商王专门豢养了一批向上帝请示的人,叫做“卜”、“巫”、“祝”。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占卜”或“卜筮”做沟通人神的工作。这些都说明,我国从奴隶社会起,统治阶级就利用神权、政权、族权相结合的方法,来掩盖法的阶级本质,对奴隶和平民施行残酷的刑罚。二、西周的“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1、神权法思想在西周的变化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西周的奴隶主贵族也崇奉一个至高无上的上帝,不过更多的场合下称为“天”。周公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说。周公认为天命是有的,但它不固定不变,只有有德者才可能承受天命,失德

3、会失去天命。2、“以德配天”说的意义周公提出“以德配天”说,其目的在于求得上天的保佑,使周王朝的统治永久延续下去。另一方面,西周这种“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的提出也意味着神权的某种动摇。奴隶主贵族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他们感到单靠神权还不够,还须重视民心的向背。同夏、商统治者一样,周公等西周统治者也主“天罚”论,公然宣称,如果不服从统治,“予亦致天之罚于尔躬”。总的看来,以周公为代表的“以德配天”思想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不仅意味着神权的动摇而且从对立面的角度反映了劳动人民反抗力量的强大及其对历史的

4、推动作用。三、以“亲亲“、“尊尊”为原则的礼治在我国古代奴隶社会里,奴隶主贵族在利用天命神权思想进行统治的同时,也利用宗法思想进行统治。所谓“宗法”,即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它源于氏族社会末期父系家长制的传统习惯。嫡长继承制是宗法等级制的一项核心内容。从夏朝开始就已确立王位世袭制,商朝末年,才确立了嫡长继承制。西周一开始就确立嫡长继承制,从而进一步完备了宗法制度。西周的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紧密结合的。西周的宗法制,天子也按嫡长继承制世代祖传,是天下的“大宗”,其他不能继承王位

5、的庶子、次子,只能封为诸侯,是从属地位。 在宗法制下,奴隶主贵族一般来说始终是世袭的,发展到后来,不但周王、诸侯和大夫是世袭的,而且作为国王和诸侯手下重要职官的“卿”也变成世袭的,因而形成了“世卿世禄”制。“周公制礼”,即在周公主持下,对以往的宗法传统习惯进行了补充、整理,制定出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与这套礼制相适应,西周统治者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所实行的就是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的礼治。“礼”在殷商时期就有了,但那时它只是一种宗教祭典上的仪式。周公所制的礼,是调整政治、经

6、济、军事、法律、教育、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行为规则的总和,其中许多规定是用国家强制力来保证执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礼记·曲礼上》对礼这种带有根本大法的性质及其作用作了较全面的论述。※礼治的基本原则周公所制的礼,是维护宗法等级的工具。它始终贯穿着这样几个原则,即:“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中,“亲亲”和“尊尊”是它的基本原则。周公倡导“亲亲”和“尊尊”,实际上是要维护王权和族权的统治。※礼治的基本特征周公倡导礼治。礼和刑都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手段,但它们所适用的对象各有所侧重,即“礼不

7、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谓“礼不下庶人”就是说,“礼”主要是用来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关系的;各级贵族按礼的规定享有的各种特权,奴隶和平民一律不得享受。所谓“刑不上大夫”,就是说,刑罚的锋芒是指向劳动人民,而不是指向奴隶主贵族的。礼与刑在适用对象上虽有所不同,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则是相对的。礼所规定的义务,庶人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刑不上大夫”并不是说所有的奴隶主贵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受刑罚处置。如果个别奴隶主贵族严重危害奴隶主阶级的整体利益时,也要处以刑罚。由上可知,无论“亲亲”、“尊尊”,抑或“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8、”,实际上都是西周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它们对西周社会和国家政治生活起着极大的作用。西周的礼治是建立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国(王)有制基础上,维护整个上层建筑。其实质是西周奴隶主贵族专政的代名词。四、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1、“明德慎罚”周公等吸取了殷商灭亡的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