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驱风止晕汤治疗眩晕症80例

自拟驱风止晕汤治疗眩晕症80例

ID:46821744

大小:6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8

自拟驱风止晕汤治疗眩晕症80例_第1页
自拟驱风止晕汤治疗眩晕症80例_第2页
自拟驱风止晕汤治疗眩晕症80例_第3页
自拟驱风止晕汤治疗眩晕症80例_第4页
资源描述:

《自拟驱风止晕汤治疗眩晕症80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自拟驱风止晕汤治疗眩晕症80例关键词:眩晕;驱风止晕汤;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7-0036-02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轻者闭冃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冇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本病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以及某些脑部疾患出现的眩晕。笔者自拟驱风止晕汤随症加减治疗眩晕8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般资料80例患者均來自门

2、诊,男35例,女45例;年龄在35〜78岁之间;病程2个月〜10年。临床表现:眩晕、耳鸣、汗出、恶心、欲呕,失眠多梦,疲乏无力等。1.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2治疗方法驱风止晕汤组成:条参20g,天麻15g,钩藤12g,姜半夏15g,蕾香12g,丹参15g,川15g,炒白术15g,茯苓15幻炒枣仁15g,柏子仁15g,陈皮10g,炒枳壳12「开水煎服,每剂服2d,每口服4次,2周为1个疗程。加减:血压高者加龙骨20g,牡蛎20g,石决明20g

3、,3味笏另包,先煎30min,山梔10g,牛膝15g;痰稠粘滞者加炒黄苓15g,炙桑皮15g,炙瓜萎壳15g,浙贝母15g;腰膝酸软者加熟地15g,枣皮15g,炒杜仲15g,炒菟丝子15g;胃脫胀满纳食不佳者加波蔻12g,砂仁10g,炒厚朴15g,炒及仁20g;气血不足加炙口罠20g,熟地15g,炒淮药20g,炒杭芍15g,阿胶15g,(另包炸化兑服),大枣15go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3.1疗效标准治愈:眩晕消失,工作生活正常;好转:眩晕好转,耳鸣,睡眠有一定改善;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无改善。3.2治

4、疗结果治愈58例,好转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4病案举例4.1案例一何某,女,35岁。患者因突感天旋地转,欲仆跌倒,恶心呕吐,全身发冷而由家人掺扶来诊。见面色萎黄无华,手足不温,频频欲呕。平时失眠多梦,疲乏无力,腹胀纳差,大便澹,月经不调等。舌质淡,苔薄白腻,脉濡滑。用驱风止晕汤减钩藤加炙口罠20g,炒厚朴15g,炒及仁20g,白蔻仁12g,砂仁10g,加生姜3片,6剂。二诊:眩晕减轻,恶心呕吐消失,手足冷感消失,食欲改善,仍眠差多梦,疲乏无力。舌质淡,苔薄白。前方减牛姜,加当归20g,川

5、苛15g,炒杭芍15g,熟地15g,鸡血藤20g,6剂。三诊:眩晕消失,手足转温,睡眠好转,舌质红润,脉细力中。守前方6剂。服后随访,患者面色红润,眩晕消失,睡眠好转,食欲增进,大便成形,月经正常。4.2案例二马某某,男,66岁。患者因“三高症”及眩晕耳鸣入住某医院,经西医治疗后,病情有所改善,但仍眩晕耳鸣。经册友介绍,其家人将英接出医院,送来本院就诊。见面色潮红,口气极臭,月完腹胀满,3日未解大便。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用驱风止晕汤减条参、炒枣仁、柏子仁,加龙骨20g,牡蛎20g,石决明20g,

6、茵陈15g,炒黄苓15g,炒梔子10g,怀牛膝15g,茯苓15g,通大海10g,3剂。二诊:服药后矢屁连连,大便解出,口臭减轻,食欲增进,眩晕耳鸣缓解。苔薄黄腻,脉弦缓。上方通大海改为郁李仁20g,继服3剂。三诊:口臭消失,腹胀消失,大便正常,食欲增进,眩晕耳鸣好转,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续上方加炒淮药15g,炒杜仲15g,炒黄柏15g,鸡血藤15go6齐叽电话随访,患者已部分康复出院,继续服中药调养。5讨论祖国医学认为木病的发生原因诸多,历代医籍论述也颇多。《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

7、属于肝”和《灵枢•口问》篇“上气不足”,《灵枢•海论》“髓海不足”等记载。以后《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山于风火,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的论述。《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痰者不过十屮一耳”。强调“无虚不作眩”,在治疗上认为“当以治虚为主《医学从众录•眩晕》则综合各家学说,阐明上列几个因素的关系。按Z临床实践,一般是属于虚者居多,如阴虚则肝风内动,

8、血少则脑失濡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均易导致眩晕。此外,亦有由于痰浊壅遏,或抑火上蒙所致。至于治疗方面,应以平肝潜阳,养血补脾,滋肾填精为原则;如因痰、因火,又宜参以涤痰降火之法。笔者认为本病多为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瘀互结,脑络不通所致。自拟“驱风止晕汤”屮的天麻、钩藤祛风平肝,镇定安神;丹参、川夸活血化瘀,疏通脑络;条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化湿和胃;姜半夏、董香温胃化湿,降逆止呕;炒枳壳,陈皮舒肝解郁,宽中理气;炒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全方合用,有健脾化湿,降逆止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