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会、传说与历史真实

附会、传说与历史真实

ID:46829421

大小:541.04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8

附会、传说与历史真实_第1页
附会、传说与历史真实_第2页
附会、传说与历史真实_第3页
附会、传说与历史真实_第4页
附会、传说与历史真实_第5页
资源描述:

《附会、传说与历史真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附会、传说与历史真实——珠江三角洲族谱中宗族历史的叙事结构及其意义中山大学历史系刘志伟在明清以后的族谱中,相当常见的一项内容,就是有关宗族历史的记事,包括祖先的来历,迁移和定居经过,盛衰演变,宗族的制度化建设等等。这些历史叙述,大多是通过讲述历代祖先事迹来表达的,有些是以传记、行状、墓志铭等形式出现的专文,有些则只是附在世系图(表)的个人生命资料中,有些则在族谱的序跋中叙述,或详或简,或真或伪,或出于口碑相传,或妄抄公私史籍,或为信史实录,或属荒诞不经。对于这些记载的史料价值,历史学家历来十分谨慎,往往因着研究者的偏好有不同

2、的评价和取舍。这类故事固然很多出于附会和传说,即使是出于实事,也多经增饰虚构。不过,它们多少有一定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在地方史的研究中应该可以在被解读的基础上作为史料来利用。不能只以其所记述事实本身是否足信来评价,而应考虑到有关历代祖先故事的形成和流变过程所包含的历史背景,应该从分析宗族历史的叙事结构入手,把宗族历史的文本放到当地的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去解释。本文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族谱为例,作一初步的讨论,不妥之处,尚祈批评指正。一、宗族历史的结构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许多大族的族谱记叙其祖先的历史,在叙事结构上有相当明显的相似性。

3、以这样一篇短文,不可能一一引证各种族谱的记载来作仔细的分析,只想以上海图书馆藏《(广东)顺德竹园冯氏族谱》为例,因其有关祖先历史的记载颇有代表性,我们可以从这个世居广东顺德县的家族对他们祖先历史的记述,看到当地宗族历史的一般叙事结构。该谱《例说》云:我祖浙江钱塘人也,宦寓南雄,籍焉。自宋开禧元年南迁,止于新会古朗甲朗底村,再迁南海之南畔,至五世迁居桂洲,六世再迁大良,七世因之,明景泰三年辛未分县顺德,隶焉,遂为顺德大良竹园冯氏。缘先世无谱,是以失传,但以南来之祖为一世祖云。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多数宗族的先祖的历史,虽然在具体

4、的细节上可能千差万别,但基本结构大都和这个宗族相似:先是在宋代由地处粤北的南雄南迁到三角洲,然后经过数次迁居,大致在明代初年定居下来。从南迁到定居之间,往往相隔了数代。关于这些祖先的事迹,上引《顺德竹园冯氏族谱》卷十《碑志》中收录了历代祖先的墓志,有比较详细的记录。其中关于“始迁祖”的记录,有《始祖墓碑志》云:我一世文泽祖,浙江钱塘人也,仕宋为雄州学正,宦寓南雄,因籍焉,遂为南雄始兴县人,生二世福垣,宋乾道间浙江乡贡进士,绍禧初官大理评事,宁宗登极,告养归里。开禧元年,因乡人之祸,二世祖奉祖由南雄珠玑巷南迁,止于广州新会古朗

5、甲朗底村,嘉定二年编图定籍。在这里,被奉为始祖的,是南迁者的父亲一代,南迁到珠江三角洲一代就成了二世,然后经过几次迁居,到第六世才定居下来。同卷《竹园房九世中庵祖配享昭嗣堂碑记》云:“……(一至五世)累世单传,转徙靡定,六世始有宣义、处士两公,爱凤城山水明秀,定居大良。宣义公居西为西厅,处士公居东为东厅。”当地许多宗族的历史,在南迁祖先到定居祖先之间的几代人,常常都有这种“转徙靡定”的经历,其间的细节当然各不相同,但在这些宗族的历史上,流动不定则是宋元之间几代祖先的共同特点。不过,迁移也好,定居也好,都不意味着宗族的建立。宗

6、族的建立是一系列仪式性和制度性建设的结果。现代人读族谱资料,往往会产生一个错觉,就是把迁移和定居的祖先作为宗族历史的开创,其实宗族的历史是由后来把始祖以下历代祖先供祀起来的人们创造的。所以,在宗族的历史上,还有一类常常被特别记录下来的祖先事迹,就是在诸如设立祀田、修建祠堂、编修族谱等等方面作出了特殊贡献的人。在《顺德竹园冯氏族谱》中有关这类祖先的事迹记载,在上引碑记中有云:盖宣义公之曾孙也,藉先人之绪拓土开疆于南门外,置地一段,方广五亩,为堂构之诒,名其里门曰竹园,不忘本也。念宣义公为西厅之祖,未有专祠,慨然曰:“君子将营宫

7、室,宗庙为先。”遂捐自置地以为倡。由是子姓鸠工庀材,建昭嗣堂于里之北,以祀宣义公。前池后铺,归其僦于昭嗣堂,以丰祀事。类似的事迹,该族谱中还有很多记载,这些记载是宗族历史中相当重要的内容。由于该家族在清代中期,由始祖以下的五代一直都没有祠堂,所以,建立这座六世祖的祠堂,实际上是该宗族整合起来的一个重要手段。有关这一点,涉及其他许多需要讨论的问题,本文不拟展开,我们这里选摘的几段记载,展现出了该宗族历史的基本脉络。要指出的是,本地区许多宗族的历史陈述,都采用了类似的故事结构,这就是:在宋代(或者更早一点的时期),来自“北方”的

8、祖先先是在南雄珠玑巷落户,后又从珠玑巷南迁到珠江三角洲地区,经过几代的流动迁居,大致在元明之间选定基址,定居下来,再过了若干代之后,遂有人出来或建造祠堂,或设立祭产,或编修族谱,宗族因得以维系和发展。在这类宗族历史中,最重要的角色有三种,一是宋代由南雄迁移到珠江三角洲的祖先,我们姑且称之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