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理论探析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理论探析

ID:46833950

大小:6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8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理论探析_第1页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理论探析_第2页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理论探析_第3页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理论探析_第4页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理论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理论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理论探析摘要:从历年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来看,学生的体质一直处于下滑趋势,如何遏制体质下滑的趋势,增强学生体质,这是摆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而高校体育教学中增进学生健康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关键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体育意识2002年8月,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然而时隔十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依然较差,并呈现下滑趋势。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健康均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确实值得反思。学生的体质健康的“硬实力”与学生体育意识的'‘软实力”是相辅相成的,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体育意识,才能够参与运动,具

2、备体育运动兴趣,体质才能逐渐增强,反之,学生具有了良好的体育运动兴趣,才会具备良好的体育意识。所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软实力”。一、改革体育课程评价方式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评价方式,大多数老师采取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是多数教师在权重上还是以定量评价为主,定量评价注重的是技能,然而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学生更看重成绩,因此学生上课把运动技能放在第一位,这对学生今后的体育发展是不利的。高校体育教学的课程评价模式应该以学生身心健康为导向,合理采用定性、定量评价方式,既要以学生取得的客观成绩为依据,又要兼顾学生的身心

3、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教学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加强引导,通过课程评价,让学生关注自身健康发展,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二、课程教学内容多样化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校作为我国科技教育力量的上层单位,拥有更好的师资力量、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环境和更先进的教育理念。课程教育内容理应多元化。就目前高校设置的课程而言,还较为落后,受师资力量等因素影响,一些深受学生喜爱的,较为前沿的体育课程不能及时开设,这也制约着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今后一段时间,高校体育改革一方面要引进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资培训,把一些先进的、时尚的体育项目同传统优秀体育项目相结合,

4、增加体育课程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需求,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三、分层教学、全员参与高校体育教学目前基本采用选项课分班教学手段,这大大提高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体育活动往往以自身的身体素质和体育基础做保障,采用一刀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明显不适合全班同学的学习,教师在授课时应首先按学生体育项目基础进行分层,鼓励初学者学技术基础,让基础好的同学学技术技能,让所有同学都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切勿造成教学起点低的重复教学,也勿造成拔苗助长式的培训,因材施教,合理分层安排教学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体育技能得到增强,体育兴趣得到提高,终身体育思

5、想才可能更加牢固。四、注重培养学生体育''软实力”体育软实力建设近几年成为高校体育建设的热门话题,体育软实力建设主要包括校园体育文化、体育环境、体育意识、体育培训,等等,很显然,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作为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条件,那么体育软实力则是校园体育活动的必备条件,直接关系着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校园体育活动是真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关键因素。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应加强体育软实力建设,通过营造体育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体育校园文化,通过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体育协会加强体育培训指导,促进学生体育发展。五、课内外相结合,形成全天候体育环境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只

6、有把课外体育活动搞好,高校体育教学才能算得上成功,所以,目前应加大课外体育活动力度。高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体育俱乐部、各种体育社团、体育协会会不定期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但目前这些体育活动存在着一个共性,基本上都缺少教师指导,由于师资力量的短缺,很多高校体育教师工作量大,课余时间不足,因此,延伸到课外体育指导工作上的时间也相对较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注重增加师资力量,合理安排授课和课外体育指导培训工作,促进课外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形成全天候的体育环境。综上所述,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高校教师必须抓住时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教学观念,改

7、革评价方法,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锻炼习惯,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改变目前学生体质下降的状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杨贵仁.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赵华.论新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思路[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3):63-67.[4]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