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燎百病风俗的地域含义探析

陕北燎百病风俗的地域含义探析

ID:46838664

大小:8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8

陕北燎百病风俗的地域含义探析_第1页
陕北燎百病风俗的地域含义探析_第2页
陕北燎百病风俗的地域含义探析_第3页
陕北燎百病风俗的地域含义探析_第4页
陕北燎百病风俗的地域含义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陕北燎百病风俗的地域含义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陕北燎百病风俗的地域含义探析①孙卫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062)摘要:岁时风俗是一种现实的民俗文化现彖,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现彖的积淀,产生于特定的地理环境Z中。陕北地处黄土髙原地区农牧交错带,历史上先后在这里生活过的民族众多,相互交流,故其燎百病风俗深受汉族农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彩响,包含着鲜明的农木价值指向和强烈的除病驱邪作用。关键词:陕北;燎百病;风俗;农牧交错;农本意识;除病驱邪中图分类号:K892.18岁时风俗是一种现实的民俗文化现象,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现象的积淀,产生

2、于特定的地理环境Z中。通常认为岁时风俗是在人类社会牛产由渔猎经济转入农耕经济Z后出现的,并年复一年,代代相传,成为i种固定程式的文化现象。风俗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受政治、经汛社会、宗教、移民等人文因素的影响很深;不仅如此,自然环境中的地貌、土壤、气候、光热、水、生物等对诸多民俗事象的影响也很重,这种影响始终贯穿在民俗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再次,“地球表而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性也是导致民俗区域性特征的极为重要的原因z—”。UP⑵相应地,陕北燎百病风俗即是在陕北特定的口然、人文环境及长期的风俗文化传统积淀中形成的。

3、一、燎百病风俗及相关资料和研究根据地方志的记载及笔者的亲身体验和观察,燎白病风俗的主要活动内容是:正月十六H夜(各地具体时间不一,正刀二I三和三十的都有),家家户户在院内或大门前宽敞的地方打燃一堆柴火,男女老少争相跳跃,小儿由大人抱着跳跃,并拿出衣服、被子、枕头和灶具在火上烤燎;当有人出远门耒归者,家里的人就京着他的衣服或枕头在火上烤燎;有的地方述边燎边说:“燎什么哩?燎百病哩!燎净了没?燎净啦!”或“燎TT病,燎干净,满年四季不生病”;个别地方还要在火中撒盐(以响声丞邪)、放缝衣针、抹布或扫把,以示除病驱邪避讳:燎完

4、百病以后,往远处的坡下或河滩送一点火星,名曰“送病”、“燎红眼”或“送红眼猫”,意为全年健康,不生百病,也少受毒虫的伤害啮咬。这一风俗还在当口的饮食上有所反映,如淸涧县在燎rr病的“同时还烤食馒头,据说'可防’牙疼”,®(P695)还有的地方在当日吃“堆塔”(白面拌成的圆团状面团煮着吃),俗称吃了“头疼吃塔,牙疼面,不生白病”。⑶W43哝村比较重视过此节日。木文的研究主要是皋于地方志,故先有必要谈谈有关这一风俗的资料问题。历代地方志关于此风俗的记载不仅数量少,而且甚为不祥,其它史籍更是缺载。只有(光绪)《绥德州志》、(

5、道光)《清涧县志》、(民国)《安塞县志》、(道光)《安定县志》有记载,而且极为简略(见表1)。资料的缺失,给研究带來了很大的困难。①木文所论陕北均以现代陕北行政区划为标准。作者简介:孙卫春(1981-),男,陕西横山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坏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表1陕北历代地方志关于燎百病风俗记载情况县名内容!li处备注绥德县十六日晚,家人在门前举火,以燎百病。光绪《绥德州志》清涧县十六日夜,燃烷于室,命小儿跨而过之,命曰“散百病”。道光《清涧县志》安塞县十六日夜,家家妇女在院打火燎身,谓之“燎百病”。

6、民国《安塞县志》子长县十六日夜,燃薪于室,命小儿跨之,谓Z“散百病”。道光《安定县志》安定县即今子长县资料來源:据陕北历代地方志整理制作。以今天榆林12区县和延女13区县的县志中,记载这一风俗的主要有《榆林市志》、《定边县志》、《靖边县志》、《绥徳县志》、《吴堡县志》、《子洲县志》、《清涧县志》、《延安市志》、《延长县志》、《志丹县志》、《吴旗县志》、《延川县志》、《富县志》、《洛川县志》、《甘泉县志》、《黄陵县志》等16部。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历代地方志,且详细程度也略胜历代地方志一筹。可是,乂有一个问题是,各地地方志记

7、载的燎白病风俗的内容极其复杂混乱,如定边、志丹等县将燎干和燎百病同时举行。这又是研究的一个难题,不过细读这些记载,我们述是从中可以解读出燎百病风俗所反映的地域含义。关于这一风俗的论著更是少之乂少,只有两篇文章,一是李雄飞《陕北地区拜火遗俗的宗教意义》(《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以下简称“李文”);二是吕廷文《“转九曲”与“燎百病”的文化内涵》(《延安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以下简称“吕文”)。李文从民族学的角度出发,首先排列出了陕北地区岁时民俗和婚丧礼俗两方面的拜火遗俗及少数民族在陕北地区“集中活动

8、的时期及活动的主体民族”和蒙古族、哈庐克族、藏族满族地区的火崇拜现象,然后进行对比,得出的基木结论是:陕北地区的拜火习俗,有汉族巫术的影响,乂有萨满教的渗透,还有道教的推波助澜一一这一切都源于原始的多神教。至于燎百病,他认为藏族的“跳火”与陕北正刀十六日夜的“散百病”活动的精神是相同的。⑷們7)我认为李雄飞先牛所得出的那个基本结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