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史料重构历史认识

运用史料重构历史认识

ID:46843529

大小:7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8

运用史料重构历史认识_第1页
运用史料重构历史认识_第2页
运用史料重构历史认识_第3页
运用史料重构历史认识_第4页
运用史料重构历史认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运用史料重构历史认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运用史料重构历史认识——《洋务运动》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李小萍设计前的分析高三的学生对洋务运动基本认识为,这是一次地主阶级在危机下的学习西方技术的失败口救,对屮国的近代化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却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近代屮国走向半殖民地深渊的命运。这个认识当然不错,但是过于单薄和线性。本课的设计试图以“挑战和应战”为灵魂,将理论认识贯穿其中,基于材料,整合教材。从“时代的挑战”、“中国的应战”、“历史的反思”、“继续应战”四个环节,通过新材料认识洋务运动。因此将本课的教学冃标

2、设定为:通过材料分析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影响;学会用材料來分析材料;学习运用不同材料多维度评价洋务运动;通过対洋务运动的学习,认识中国近代在挑战利应战小器物Z变到制度Z变的发展趋势。过程设计导入19设计6()年代,一个风雨飘摇的岁月,在垂暮的清王朝分化出一批另类人物,他们就是以奕诉、曾国藩、李鸿章、张Z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这些另类人物主导了一件亘古未有的大事,给陈腐的清王朝吹來一股清新的气息,史称洋务运动。展示课题:《洋务运动——挑战为应战屮的历史》一、千古未有之大变局——时代的挑战展示材料一:晚清

3、人事年表师:你们能从“洋务派”这个称号上推测他们改革的方向吗?请进一步结合表格,从你们的视和来判断他们为何要进行改革?判断一:从“1840年”这个吋间点读出逐渐走向工业文明的I比界大势。判断二:“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两个时间段,读出内忧外患的晚清时局。判断三:从“1840—1860”这个时段读出封建清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被腐蚀,渐趋瓦解。师:屮国人喜欢从历史屮找寻应对新问题的经验,但现在遇到的是一个千年未有的变局。传统的历史经验不能应对新的吋代问题,洋务派做出了千古未有的应变策略,

4、向打败我的敌人学习,“师夷长技以自强”,开始了洋务运动。【材料运用及设计意图】用大事年表的方式来呈现吋代的变迁,让学生学会从熟悉的吋间和事件中找到探究出不一样的认识。对大事年表的第一认识是“内忧外患”。这个认识正确但单一。通过思维点拨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來分析从表格中体现的时代局势。由表及里分析和认识大事年表,中西对比变局感立时而出。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建构出新知识,正是建构主义理论的要求。二、洋务运动三十年——中国的应战师:洋务运动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师:洋务运动时期从军事工业到民用

5、工业,从留学生到近代海军,每一个新事物的出现都给清王朝带来巨人的飞跃,从经济角度来看这个飞跃有多人呢?展示材料二:屮国历史时期经济发展Illi线图师:读图得出洋务运动开始麻屮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是什么因素促使这一吋期经济增长速度如此迅速呢?请用材料三的数据来分析。展示材料三: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师:根据数据得岀经济增长的加快主要得益于工商杂税收入的增长。那么工商杂税的收入增长是否全部由洋务派创办的企业捉供呢?师:不是。除了洋务金业还有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洋务运动不仅启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6、进程,更为深远的影响是催牛了中国本土的资本主义经济,随着民族资本经济的产牛,新的经济结构也随之出现。问:请只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判断洋务派应战策略成功与否?师:洋务运动时期屮国经济高速増长,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新的经济因索出现。似乎清政府的一切都在洋务派的计划中走向“自强”“求富”。我们不妨把视线拉远,洋务运动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被看成是小国B秦到清二千多年间的第四个高峰。第一高峰是两汉,那时的屮国与罗马,两大帝国,遥控亚欧大陆。第二个高峰是唐宋时期,中国虽在军事上迭经起落,但却在文化上攀上前所未有

7、的高度。第三个高峰是明到清前期,此时的屮国就GDP规模来说,依然是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材料运用及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调出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已有认识形成第一个视角,再运用新材料,分析洋务运动在经济层面的影响。要求学生跳出思维定势和第一个视角,根据新材料得出新认识。同时也埋下了伏笔,为什么经济发展这么快,甲午还是战败,形成第一波的思维冲击。两次运用材料二,第一次限于洋务运动时期,第二次把学生的视线拉长,短时段和长时段两个维度来考察,开阔学牛的眼界,冲击学牛的思维。用材料来分析材料体现新高考的要求。三

8、、甲午战败、举国震惊——历史的反思展示材料:晚清大事年表(续)师:洋务运动时期的经济高度增长,并没有让中国口强。甲午战败,洋务派成为了千夫所指,尤其是李鸿章更是落到了“国人怦口可杀”的地步。洋务运动开始的辉煌,结局的苍凉。激愤后,应该是冷静的思考,我们因何而败?反思一:制度不如人王韬:生于晩清、上海工作、香港创业、游历欧洲、考察日本。展示材料四:王韬《缎园文录外编•送政务司川•拿返国序》冋答问题:1、阅读材料四,归纳王韬眼屮香港的变迁及原因。2、以王韬的视角分析中国败因何在?3、从这个角度出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