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探津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探津

ID:46851992

大小:6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8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探津_第1页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探津_第2页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探津_第3页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探津_第4页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探津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探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探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探津快递邮寄杂志、安排1月刊作者简介:张之启,男,汉族,1963年8月生,湖北仙桃人,副教授,供职于仙桃职业学院思政课部,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德育和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摘要:高职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高职院校耍有效地进行德育教育。在信息化、多元化时代,高职德育工作应坚持正而引导、做到心理相容、尊重个性差异、优化社会环境,才能获取良好的德育效益。关键词:高职德育实效性途径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德育,说到底就是育人。而为何要育人?怎样育人

2、?虽然理论界已有一定的论述,但从目前高职德育工作的现状来看,不少院校的德育从观念、内容到方法,仍被束缚在传统的窠臼里,大大脱离了当代高职生思想发展的实际,使得其德育工作缺乏应有的实际效果。因此,提高高职德育工作实效性,是当前高职德育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然而,到底如何提高高职德育工作实效性呢?1坚持正面引导所谓“正面引导”,就是在高职生思想道德观念形成的过程中,德育工作者千方百计地运用正面激励的方式,提供大量先进的道德形象和正确的、科学的道德观念,引导高职生认同,并使之内化为高职生个体的思想道德观念,然后运用精神或物质杠杆,激发这些思想道德观念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其主

3、要方法有:1.1树立行为典范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层次较低,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高职生的年龄一般在18岁至20岁之间,圧处丁•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崇尚自我,富有模仿性,感受具体事物的能力强,而感受理性东西的能力较弱。这给思想道德观念的直接灌输,带来了困难。但,道德意识的外化是行为,行为是可感知的和可模仿的。这就决定了行为教育是高职生教育工作的重点。适时运用榜样的良好行为进行导向,是正面引导的主耍手段。高职德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榜样进行导向,同时要注意,作为思想道德的形象,必须具有可学性、正面性、真实性和吋代性。反面的典型、假的典型,不宜作学生的榜

4、样,而那些远离人间尘世的偶像,也不适于作学生的榜样,古代的止面典型对当代高职生的激励作用也不明显。而学生同时代的人,特别是学生身边的榜样,对他们具有亲切感、可学性和强大的驱动力。高职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巧妙地利用现代化视听手段,多样式或多渠道地将现代社会中的这些榜样推荐给学生,供他们效仿。在榜样教育中,一般德育工作者比较注意先进典型的教育作用,但往往忽视从学生自身寻找良好的潜在意识和行为,用其自身的东西教育自身,强化学生自己的优点。引导学牛向自己的优点学习,这种正面引导的内省作用比引导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外仿作用大得多。人世间许多事,一涉及自身,就会在其心海中兴起波涛,思维

5、机制的启动,内驱力便产生了,思想进行也就开始了。因此,高职德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观察学生的一举手一投足,从学生活动中寻找学生的心灵轨迹,捕捉其心灵的闪光点和优良行为,并用表扬、奖励等方式进行引导,设法把学生的注意力集屮到我们所期望的行为上来。1・2实施层进式目标激励目标太高或太低,是不能产生激励机制的,德育工作首先要因人而异地制订具体明确的冃标。这种冃标要切合实际,最好是和学生本人协商,由协商者自己提出,这样才具有可行性和制约性。当第一级目标实现后,适时与学生本人制订笫二级目标,……这种层进式的目标,能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成功感能促使学生信心满怀地去攀登更高的

6、目标台阶。在实施这种层进式目标激励时,应注意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目标必须具体明确,并且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容易让学半体验到成功感;二要及时地肯定学牛的进步,不断强化学生的成功感,这样才能获益。1・3建立FI常行为量化考评制事物的变化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利用记分的方法,记录学生行为,可以促使这种量质转化。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记负分,优良行为记止分,最后用代数和来评估学生整体行为,一周一公布,一刀一小结,一学期一总评,正积分越高说明进步越大,我们徳育丁作者就给了其奖励,以此优化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徳品质。这种考评制具有直观性,对高职牛1來说,其激励性较强。2做到心理

7、相容所谓心理相容,就是指一方的思想观点、个性品格、风度气质等都被对方心理上接受,至少在某些方面能被对方认同。高职徳育工作者所推崇的思想道徳形象,所施教的思想道徳内容,只有适应于学生心理接受机制,才能被学生认同,才能启动其内驱力,形成其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正如一颗良种只有遇到适宜的水土、温度和肥力等条件,才能发芽成长结果实一样,如果学生对我们徳育工作者或我们徳育工作者所提供的思想道德形象或内容产山排斥心理,则无论如何是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和效果的。思想道德形象或道德内容与学牛心理的相容,提供思想道徳形象或道徳内容的徳育丁作者的心理与学纶心理和容,这两者中,后者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