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侵害隐私权行为分析

网上侵害隐私权行为分析

ID:46895083

大小:56.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9

网上侵害隐私权行为分析_第1页
网上侵害隐私权行为分析_第2页
网上侵害隐私权行为分析_第3页
网上侵害隐私权行为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网上侵害隐私权行为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宁得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总第66期)上慢害隐秋权行为分扪宋红波1,廖翔华(1•苏州铁道师范学院,江苏苏州215009;2.宁德师专两课教研室,福建宁德352100)播要:在没有通知当亨人并获得其“同意”之前,数据持有者不可以将当亭人为某特定目的所提供的数据用于另一个目的上。撞自在网上宣扬、公布他人隐私,非法获取、利用他人隐私,截留、监看、篡改他人电子邮件,垃圾邮件的奇送以及对公众隐私造成重大威胧的行为都是网络环境中应该加1以关注的涉及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关键词:隐私权;信息隐私权;互联网从互联网产生那天起,它所涉及的隐私权问题就

2、倍受关注。.从概念的内涵上讲,隐私权可分为消极的与积极的。前者强调个人私生活事务不受恣意公开、干扰的权利;后者则是个人对于其个人数据积极主动控制支配的权利。由于在网际网络中个人隐私主要是以“信息”形式体现岀来的,为有别于传统的“个人隐私权”,人们提出了“信息隐私权”(informationprivacy)的概念。所谓“信息隐私权”,是指在没有通知当事人并获得姓名、出生年月曰、身份证统一编号、婚姻、家庭、教育、病历、职业、财务情况、特征、指纹等等数据。网络上,出现了许多新兴个人数据,例如电子邮件地址(emailaddress)、域名(domainnam

3、e)、不变资源定位地址(URL)、使用者名称、通行码(Username及Password)、网际网络通讯协议地址(IPaddress)等等。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除了上述形式,日后网际网络上势必出现更多无法以现有法律规范的个人数据。网际网络中的个人隐私保护正在转向以其“同意”之前,数据持有者不可以将当事人为"个人数据保护”(dataprotection)为重心,以对某特定目的所提供的数据用于另一个目的上。抗信息时代中隐私权所受到的冲击。♦收移日期:2003・02・1920万方数据其制度设计中心思想在于:个人不仅是个人数据产生的最初来源,也是其

4、正确性、完整性的最后査核者,还是该个人数据使用范围的参与决定者,所以,必须赋予个人对其个人数据主动积极控制支配之权利。①“信息隐私权”有别于传统的隐私权保障。传统的个人隐私主要包括:尽管我国有关隐私权的立法比较滞后,一宜没有较为明确、全面的保护隐私的立法,②但在现有的有关网络的立法中,却已出现明确的保护势头。例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利用国际联网侵犯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③“不得在网络上散发恶意信息,冒用他人名义发岀信息,侵犯他人隐私”;④“电子费者全部分发了cookieso,⑥这就意味着,人们公吿服务提供者,未经同意不得向他人泄

5、露上的姓名和地址会被连接到他们的其它匿名在线网用户的个人信息”。⑤网络隐私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网络中的隐私权从权利形态来分,有隐私不被窥视的权利、不被侵入的权利、不被干扰的个人信息上。DoubleClick公司也承认,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已经使用cookies技术,对其大约10个网站消费者进行了描述记录。消费者还指出,该公司并没有为消费者提供意义明确的权利、不被非法收集利用的权利;从权利的内容提示,使他们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被描述。因分,可以有个人特质的隐私权(姓名、身份、肖像、声音等),个人资料的隐私权、个人行为的隐私权、通讯内容的隐私权和匿名的隐私

6、权等。其中,隐私不被窥视、侵入的权利主要体现有用户的个人信箱、网上账户、信用记录的安全保密性上;隐私不被干扰的权利主要体现在用户使用信箱、交流信息及从事交易活动的安全保密性上;不被非法收集利用的权利主要体现在用户的个人特质、个人资料等不得在非经许可的此,他们一直是在欺骗Internet用户。我国消费者现在也已经感受到了被跟踪和泄露私人信息的滋味。一位用户在某个网站进行搜索时输人了自己的网上名称,结果査出了自己在网上曾经注册的全部信息;一位记者因为被网站披漏了其手机号码,而叫苦不迭。时下,被获取和利用的消费者隐私大部分情况下是消费者主动提供的。消费者为

7、了换取网络的免费商品和服务,而主动把个人信息泄状态下被利用上。目前,这些权利之中受到威胁最大的就是个人资料、特质等不被非法利用;给网站,如无偿地获得电子邮件帐户、虚拟主机服务、互联网接入、甚至是免费的赚钱方法、目前亦很普遍的现象。在网下,截、篡改、监万方数据21的权利。从网上侵害隐私的行为表现形式上看,目前主要有:擅自在网上宣扬、公布他人隐私;非法获取、利用他人隐私;截留、监看、篡改他人电子邮件;垃圾邮件的寄送以及对公众隐私造成重大威胁的行为等。在互联网上通过发送电子邮件、聊天室、新闻组等方式宣扬、公布他人隐私的行为,其本身没有任何新鲜之处。因为这种

8、行为只是将互联网当作了一个侵权行为的载体而已。比如,1996年法国巴黎法院下令禁止发行涉及披露总统密特朗健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