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的观演关系

戏剧的观演关系

ID:46902173

大小:3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11-29

戏剧的观演关系_第1页
戏剧的观演关系_第2页
戏剧的观演关系_第3页
戏剧的观演关系_第4页
戏剧的观演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戏剧的观演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戏剧的“观—演”关系(一)观演关系的概念所谓戏剧的“观一演”关系,从狭义上讲,是在的戏剧演出活动中,现场观众与演员之间发生的关系;从广义上讲,是指在整个戏剧创造过程中,创作主体与欣赏者之间产生的关系。当然,创作主体包括不仅包括演员还有编剧、导演、舞美等创作人员。然而,在戏剧的诸多关系中,演员和观众关系是整个戏剧艺术的核心。波兰导演耶什·格洛托夫斯基谈到戏剧定义时说:“戏剧是发生在观众与演员之间的事,其它都是补充品——也许是需要的,但毕竟是补充品。”①(波)格洛托夫斯基:《戏剧的新约》,《外国戏剧》,1980年第4期。由此,他认为:演员与观众是根本元素,是戏

2、剧的实质与核心。或者更确切地说,在戏剧的观演之间,并不仅仅是“观演两方面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构成了一个观演双方相互作用、交流往复的“场”。“观-演”关系正构成了这个戏剧场的核心和灵魂。”②施旭升:《“观—演”关系:戏剧艺术的核心》,《大戏剧论坛》,2005年第3辑。(二)观演关系观、演双方无不是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一方面,演员演出的目的和对象是观众,没有观众的戏剧,是没有生命的;而引不起观众兴趣的戏剧,也没有存在的意义。观和演构成了戏剧活动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关系,成为制约戏剧艺术整体的一对最基本的矛盾。在观演关系中,戏剧的创作和演出决定着观众接受,演员演

3、出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以演出为主的戏剧创作活动为观众接受生产消费的对象,即戏剧作品。没有创作活动,没有戏剧演出,接受活动就无法进行;第二,戏剧演出活动决定了戏剧接受的消费方式。正如马克思在《1849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第三,演员的演出为观众接受生产出消费的动力,引起戏剧消费的需要。马克思认为:“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也就是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不仅是文学生产产生接受,接受也产生文学生产

4、;不只是作者创造读者,读者也创造作家;不只是作品影响读者,读者也影响作家的创作”。①张黎:《关于“接受美学”的笔记》,《文学评论》1983年第6期。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培养我们在观看、倾听和阅读艺术作品时如何去获得一种形象,这事实上也就是培养人们的眼睛成为艺术家的眼睛。”所谓“艺术家的眼睛”,突出地表现为能带着新鲜活泼的情趣来观赏对象,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某种象征意义。他的意识似乎可以在感官的引导下,通过外部特征深入到对象的内部,看到内部的神韵,并由此洞察到世界的秘密、生活的底蕴,并通过对象映照到自身的心灵生活与生命运动。毋庸置疑,戏剧不是有

5、了观众之后才得以形成,观众固然并非是戏剧最为本质的存在,但是却是戏剧所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之一。观众构成了戏剧传统与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戏剧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真正的戏剧存在于观演双方的互动与交流之中。在剧场中,演员的表演是表现和展示;而观众的接受是观看,更是参与。戏剧的“观一演”实质上形成了戏剧的“创造——共享——再创造”的艺术活动的系统。在“观一演”关系中观、演双方都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一方面,演员演出的目的和对象是观众,没有观众的戏剧,是不完整的,没有生命的;相对而言,观众不感兴趣的戏剧,是没有价值的。在观演关系中,观众的接受活动是戏剧得以存

6、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目的。一方面,创作戏剧的一个重意图的就是要“在观众中产生效果,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同情”①(德)史雷格尔:《戏剧性及其他》,因生译,《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11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版。;另一方面,艺术作品只有在欣赏中才能成为现实的艺术品。也只有在观众的欣赏过程中,戏剧才有实现自己多方面的美学价值。如果将戏剧创作作为一个生产过程的话,那么它生产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满足消费者观众的需要,它的产品必须在观众中产生效果,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同情,也只有在观众接受并能从中获得愉悦的过程中,戏剧产品才有可能获得其存在的价值。同样,消费者

7、观众接受意识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戏剧的生产者,从而使其在生产过程中注重诱发“消费者”感同身受的参与感,以便让“消费者”能够为其精心设计的产品“剧情”所吸引。从中可以看出,正是戏剧消费使戏剧创作成为产品,并在戏剧消费活动中得以完成。戏剧的观众的喜好和接受程度,往往决定着创作方向和水平。戏剧是大众的艺术。“观众”是一个集体的概念。观众的个人爱好让他们分成了无数个具有大体一致的思想倾向和审美诉求的观赏集体。而观众的形成事实上来自于戏剧对于自身的设定与塑造,但是观众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却对舞台上所发生的事情起着集体评判的意义。在观剧过程中,观众往往只能以旁观者的身份打量着

8、(憎恶或者怜悯)主人公及其命运,并不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