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素材与考场文作的高速对接

课文素材与考场文作的高速对接

ID:46971793

大小:282.00 KB

页数:68页

时间:2019-12-02

课文素材与考场文作的高速对接_第1页
课文素材与考场文作的高速对接_第2页
课文素材与考场文作的高速对接_第3页
课文素材与考场文作的高速对接_第4页
课文素材与考场文作的高速对接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文素材与考场文作的高速对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编课本回归与提高第二章课内素材的回归与运用第2节课文素材与考场作文的高速对接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一)源头活水汩汩——写作素材的回归挖掘同学们“全日制”地待在学校里,泡在课本中,而课本是古今中外思想精英的呕心之作,经典之作,是吹尽黄沙得到的宝贵的金子。学生却耳濡目染不为所动,提笔作文腹中空空,叫苦连连,真可谓抱着金碗去行乞。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给他的学生讲了这

2、样一个故事:一位巴格达商人在匆匆赶路。其时已是半夜,四周一片漆漆黑。忽然山沟里传来了一个陌生的声音:“捡几块石头吧,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商人将信将疑,不过,他还是弯腰捡了几块,然后继续赶路。他走啊走,走了几个小时,终于走到城里。这时天已渐亮了。他掏出了一块石头一看,原来是块金刚石。赶忙掏出另外几块,结果不是金刚石,便是红宝石、绿宝石。商人高兴极了。

3、可高兴的同时又深深后悔,当时怎么不多捡一点?巴甫洛夫接着说,学习便好比捡石头,知识是真正的宝石,等我们明白过来时,便会后悔自己没多捡几块。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这个故事通俗却既巧妙又有深意。商人与学生作比,商人在忙生意,自然不会关心捡什么石头,学生自有其以为值得忙的,休闲娱乐,学习为其当时的“职业”,大多学生却不以为然。夜半的情境设置很妙,夜半的商人看不清石头的颜面,对陌

4、生的声音自然是将信将疑。学生在学习中还不能体会“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境,还不懂得“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的神奇,缺少捡拾石头的内在动力就不足为怪。用这个捡石头的故事来说课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是再恰当不过了。成天在山间穿行,成天与宝石相伴,不懂得捡拾,不懂得今日的捡拾将捡得一个与宝石相伴的人生,这实在是对时光犯下的罪过,是对生命表示的最大的不尊重。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

5、.据统计,在三年高中的语、数、英、政、史、地学科里,学生接触到的人物或文学形象、历史事件、自然风物非常丰富,如中外古今人物有100多个,包括孔子、曹操、文天祥、焦裕禄、霍金等。文学形象将近100个,包括林黛玉、刘兰芝、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历史事件有岳飞抗金、胡服骑射、南京大屠杀……现实见闻有网吧、马加爵杀人事件、刘翔的“飞翔”、美伊战争……积累材料是写作的前提。学生有了材料,写作时就会情到文至,思到笔随。作文训练中,我们可以用筛选的眼光从1~6册课文读本中存在着相关或相似的事例精华中提炼出一两句,加以分门别类,冠以诸如“爱国”、“素质教育”、“说话艺

6、术”等话题加以汇总,以丰富自己的作文资源。这里撷取几例加以说明: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1.表现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可以用信陵君礼贤下士、毛遂自荐等内容。信陵君尊重出身低微的侯生,是任人唯贤的典型;而毛遂的自信和在关键时刻所表现的智勇,都表明真才实学的重要,同时也说明人才是在实践的检验中才脱颖而出的。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

7、desfor.NET3.5ClientProfile5.2.0.0.Copyright2004-2011AsposePtyLtd.2.表现人生哲理的。比如论述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要一成不变地看问题,就可以运用《察今》中“荆人渡河”“刻舟求剑”等故事。这两个故事都谈到“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道理;韩非子的《五蠹》认为古今社会不断变迁,法治应适合时代要求,“圣人不修期古,不法常可”,还举了一个寓言“守株待兔”不知变通的故事。又如表现遵循量变与质变的规律、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可以联想到《劝学》中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8、积跬步”、“积小流”的名言。Evaluationonly.CreatedwithAspose.Slidesfor.NET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