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学习心得体会

一堂好课学习心得体会

ID:47013473

大小:6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2-03

一堂好课学习心得体会_第1页
一堂好课学习心得体会_第2页
一堂好课学习心得体会_第3页
资源描述:

《一堂好课学习心得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一堂好课学习心得体会我们作为教师,都希望把课讲好,把工作做好。上好每一堂课,教会每一个学生,这是我们要毕生追求的理想和完成的使命。从个人观点出发,谈谈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我知道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好课的标准不是唯一的。老师讲的少的课是好课,讲的多的是不是好课?学生练的多的是好课,练的少的是不是好课?课堂提问多的是好课,提问少的是不是好课?有讨论的课是好课,没有讨论的课是不是好课?没有简单的答案。但课堂教学的确是可以评价的。既然可以评价,就一定有标准。我想,也许评价标准更应当是原则性的,而不必过于具体

2、、细化和量化。好课是有共性的。我们每年都组织学评教。凭听课印象,我能感觉出评教得分高的老师的讲课确有一些共性。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全面关心他们成长的老师。除知识和方法外,学生从这些老师那里还能学到生活的智慧、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感受到人格的魅力学生一定是从中受益的,才会留存在记忆中,写进到作文里。这些细节可能会影响他或她的一生。所以我认为,学校教育就是师生相处的一段生活,教育就存在于生活细节之中。从听课和评教中总结好课的共性,可以概括为“四有”:有知识、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有知识、有方法的课就算是好课了;

3、如果有生活,那就更好了;如果讲课能上升到精神层面,那就更不一般了。不要认为这遥不可及。好课要“有知识”,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知识不是讲的越多就越好,要讲的精准、精炼、精彩。少则得,多则惑。怎样把握好这个度,取决于你对规律的把握和对学生的了解,知道学生的困惑在哪。讲课不是对知识的简单陈述,不是课本搬家,更不是讲标准答案。这样的课学生不欢迎,这样的教师也没有存在的价值。有知识还不是好课的唯一指标。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也是好课的重要特征。好课要“有方法”,或者说有思想。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悟出方法。思想是比

4、方法更高一层的东西,是道,而非术。方法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可以说思想是可以移植应用到其他领域、触类旁通的方法,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普遍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悟出方法和思想是教育者更高超的技艺。这与教师的学养有关,与教师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有关。好课要“有生活”。人类创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使生活更加美好和有意义,而不是为了考试和个人发展。仅仅把学知识与考试挂钩是一种价值迷失。所以我们在讲课时,除了要关注考试外,还要广泛联系与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和人类职业活动,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理解知识的意义与价值

5、。价值引领而非考试导向的知识教育,会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热情。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知识在生活中的用途,了解知识在改变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运用知识来创造和改变世界的欲望和冲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这种价值引导的教学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胜过空洞的说教。好课要“有境界”。一节好课展现的不仅是教师的口才和处理教材的技巧,还有教师的思想、情感、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我认为后者更为重要。境界反映了教育者对待生活、社会和世界的态度,反映了教育者的职业操守与职业精神,体现了教

6、育者对理想与崇高的追求。一个好的课堂,应当是充满正能量的课堂,是赋予了教育者的态度、精神、生命与价值观的课堂,是充满了热情、激动、憧憬、情感激荡和心灵互动的课堂,是将精神和人格引向高尚的课堂。我们都希望把课上好,都希望获得成功和幸福。我觉得一堂好课,好的教育,应该让学生“能为美景凝神落泪,能知道这世界上每个人都特别有意思,从而拥有对大千世界的温情与好奇,能拥有安身立命、强国安邦的一技之长,在内心深处怀抱不放求真求善的渴望,这便是教育的成功。……能在学生们的青春记忆中存留对成长的包容与尊重、关爱与美好,能和一群

7、志同道合的同仁一起老去、能看着孩子们不断成长而心安理得地老去,也是一种幸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