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目送》的目送与背影

浅谈《目送》的目送与背影

ID:47023270

大小:2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27

浅谈《目送》的目送与背影_第1页
浅谈《目送》的目送与背影_第2页
浅谈《目送》的目送与背影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目送》的目送与背影》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目送》中的“目送”和“背影”IB中文A1冯泽卿龙应台的《目送》是一篇诉说父与女,母与子之间的亲情的散文。一边是父亲的逝去,身为女儿的作者深情凝望,虽然依依不舍,但毫无办法,只得目送曾经精神勃发的父亲走完他人生的最后一段路途。另一边是儿子的成长,身为母亲的作者默默注视着他,看着他一点点随着长大而扩大了母子之间的距离,虽然遗憾,但明白这是一个注定的过程,她只能目送儿子一点点消失在人海之中,期盼着儿子那偶尔的一回头。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六次提到目送,三次对儿子,三次对父亲。通过“目送”这个很平常的动作来表现浓浓的亲情和爱的传递。这六次目送代表着人的生命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第一次

2、“目送”是对儿子的。当时儿子还小,她目送儿子走进幼稚园。当时“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在这次目送中,华安频频回头,希望从作者那里找到一点鼓励,这时他与作者之间的感情是十分浓厚的。这第一次“目送”表现了人的初生,这时的人还很脆弱,需要他人的帮助。第二次“目送”时华安已经16岁了,这时的他已经和作者有了一定的距离,从文中“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与“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可以看出这一点。第二次“目送”代表

3、了人成长,逐渐走向自立的过程。第三次“目送”时,华安已经二十一岁了,作者在楼上看着他上公共汽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这一句表现了作者沉默的感情,她说儿子“是一扇紧闭的门”,她想倾诉感情时却无人可说。再来看这一句“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这一句表现了儿子早已不再对她开放自己的内心世界,拒绝与她交流了。在第三次“目送”的结尾处,作者把自己比作“邮筒”,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她的落寞。后三次目送是对父亲的,这三次“目送”分别是人的逃离,回望的过程与最后的终结。第四次是作者

4、第一天到学校报到时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送她,却因为羞涩而只敢把车停到侧门。这次“目送”3表现了父亲对作者的爱意和无比的歉疚,利用一件小事来突出父亲对他的强烈的爱。文章最后两次“目送”分别是在父亲病重不能自理的时候,作者在周末时坐飞机去看他和作者凝视着父亲火化。后三次表现了在她长大、成熟之后,看到父亲逐渐衰老,可能会随时与自己分别时,她渐渐地、更强烈地感受到了父亲对他累积的爱。可能之前的她,也像她现在的儿子一般,不能理解父母,和父母之间没什么共同语言。可现在,在做了那么多年的母亲,甚至更多年的女儿之后,她真正明白了父与女,母与子之间的亲情。文章中多次提到“背影

5、”,背影是人的另一张脸,可以读出岁月流年,可以看到春花灿烂。很多人都写过背影,朱自清笔下的背影是苍老的,他写出了一个暮年老人的舐犊之情,那背影犹如一尊佛像:那个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的背影。  余秋雨在《艺术创造工程》中分析背影,探讨了背影感人的秘密,不在以情为经,不在哀惋的文字符号,因为朱自清在文章灌注的感情在同类亲情散文中并不是特出的,很多的以头抢地哀惋悲戚的纪念双亲的文字,但感染力总不及朱自清的“背影”,余秋雨说出的一个答案是,在情感和文字中间,有一个中介结构,就是情感的知觉造型:父子的情感都浓缩在这个直觉造

6、型里。也颇象苏珊-朗格说的生命间的“投影”,背影是一个“有意味的形式”。   而我们读到的龙应台在短短不到1400字的篇幅里,写了6次目送,5次背影,儿子的3次背影,我们没有读到龙应台的泪水,却读出了更多的震撼和沉思。这种背影是大众化的,表现得不是个人性的情感体会,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她的“背影”更加平静,可平静之下还有激流,“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1673字)3参考文献1转帖龙应台女士的《目送》和石耿立先生的

7、赏析,作者匿名http://chen-pengcheng1113.blog.163.com/blog/static/1356691192010489472495/2《目送》,作者龙应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北京第1版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