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习惯地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习惯地影响

ID:47375739

大小:25.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7-19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习惯地影响_第1页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习惯地影响_第2页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习惯地影响_第3页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习惯地影响_第4页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习惯地影响_第5页
资源描述: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习惯地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文档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影响家庭教育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幼儿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研究表明,父母教养孩子的观念和行为对孩子的情绪情感和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是造成子女的心理、精神、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联系被看成是一种抚养并塑造孩子的过程。通过父母教养行为,把社会价值观、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子女。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各方面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鲍姆林德根据自己的研究,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种

2、:专制型、纵容放任型、拒绝否定性和权威性。(1)专制的父母父母把孩子作为附庸,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要求孩子绝对遵循父母所订的规则,不鼓励孩子提问、探索、冒险及主动做事。较少对孩子表现温情,并严格执行对孩子的处罚。这种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某种情况下对父母而言,可能更省事,但这种家庭的孩子从小缺乏思考的训练,又未从父母那儿得到温情,他们不懂得如何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法,在人际关系方面,如与其他幼儿交往,可能会碰到较多困难,他们始终处于被领导的地位,没有竞争意识,表现出标准文案实用文档焦虑和喜怒无常等。(2)放任的父母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无足轻重,父母与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

3、及方向,不为孩子立任何规矩,无明确要求、奖惩不明。只给予孩子足够的温情,孩子没有“长幼有序”的观念,享有很大的自主权。这种类型的父母忽略了教导孩子尊重,不能适时提供孩子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使得孩子较缺乏自制力。尤其对学龄前孩子来说,父母若不能在言语、行为上有所引导,那么,孩子有如独自在汪洋大海中漂泊,不知该往何处,即使犯错也不自知。所以,给孩子这种自主,反而阻断了他学习做人的机会。这种孩子在与别的同伴交往时,会处处将自己的地位放在最高,,好胜斗强,经常出现攻击行为。(3)拒绝否认的父母在父母的眼里,孩子做什么都做不好,给孩子立过于苛刻的规矩,一味地指责,给孩子温情太少,

4、这样的教养方式下教育的孩子不会赞美别人,不会与人合作,利他行为很少。(4)权威的父母以合理、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站在引导和帮助的立场,设下合理的标准,并解释道理。既高度控制孩子又积极鼓励孩子独立自主。这类孩子易形成稳定的依恋,与同伴能建立良好的关系。标准文案实用文档综上所述,专制的父母为孩子规划所有事,将孩子训练成听话的机器,并不能帮孩子获取必要的知识技能。放任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父母,往往使孩子面对挫折无法适应。唯有权威的父母才能培养孩子健全的自我,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小被尊重,又不乏父母的引导和要求,往往成为最独立而有自信的人。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

5、教育儿童时,所使用的一系列方法。父母最常用的教养方式主要有:限制和宽容、惩罚和奖励、引导和温暖。(1)限制与宽容宽容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积极作用。宽容家庭中的儿童性格活跃、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具有创造性,在其所属的团体中常处领导地位并具有爱憎分明的行为。而在限制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儿童则表现出相反的特点:缺少好奇心,创造性和幽默感。然而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是不同的,一种是“严格合理的限制”,一种是“惩罚性的限制”。权威型家庭中的限制明确合理,它给予儿童行为的适当自由和对独立性的奖励会促进儿童的社会化责任感成就感、自尊、语言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而专

6、制型家庭的限制往往是无目的的、不合理的或者是身体上的强制,则会对儿童的社会化产生相反结果。(2)惩罚标准文案实用文档这是家庭教养中常用的方法。虽然父母都力图避免使用,但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不得不用。惩罚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强制和爱的收回,强制会阻碍儿童道德内化、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导致儿童攻击行为及其它不良行为。爱的收回也是一种心理惩罚。常听父母说“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我们称之为爱的收回。爱的收回,在使用时必须是适度的,过多地无区别地使用爱的收回易使儿童内疚感过重,对社会行为规则只是刻板而不是灵活地变通遵守,并且只能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中进行。在权威型家庭中,爱的收回会对儿

7、童社会化起积极作用,相反,在专制型家庭中使用则会起消极作用。(3)引导引导方式就是平常说的说理疏导。有效的引导必须是富有情感又苛刻严厉的,这样的引导能使儿童了解“不允许行为”的一套规则看成为自己应该执行的。这样使用引导方式,对幼儿社会化进程的影响更稳定、持久、有效。(4)奖励奖励通常包括精神上的奖励(鼓励、赞扬)和物质上的奖励两种形式。父母适时的精神奖励,以及对良好行为的明确要求,会促进儿童社会责任感发展。而过多的物质奖励往往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尤其是滥用物质奖励。我国教育家陈佑兰先生说过:“物质奖励会降低儿童对行为标准的内化标准文案实用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