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杰脏腑别通论

杨维杰脏腑别通论

ID:47396651

大小:507.50 KB

页数:35页

时间:2019-07-08

杨维杰脏腑别通论_第1页
杨维杰脏腑别通论_第2页
杨维杰脏腑别通论_第3页
杨维杰脏腑别通论_第4页
杨维杰脏腑别通论_第5页
杨维杰脏腑别通论_第6页
杨维杰脏腑别通论_第7页
杨维杰脏腑别通论_第8页
杨维杰脏腑别通论_第9页
杨维杰脏腑别通论_第10页
资源描述:

《杨维杰脏腑别通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文档杨维杰:脏腑别通论(原自)一.脏腑别通《灵枢·根结》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阳的开阖枢分别与三阴的开阖枢为阴阳表里关系。太阳、太阴皆属"开",太阳偏重布气,太阴则侧重运化水液;阳明、厥阴皆属"阖",阳明主受纳通降,厥阴司阴血潜藏;少阳、少阴皆属"枢",少阳偏于枢气,少阴偏于枢血,它们在功能上协调呼应,一方发生失常时易导致向另一方的传变,互为病理因果关系。按照手经与足经为一组对应起来,就形成了脏腑别通的关系。1.肺与膀胱2.脾与小肠3.心与胆4.肾与三焦5.肝与大肠6.心包与胃

2、。二.互治,在脏腑别通的基础上,互相治疗相通脏腑的疾病。(一)肺与膀胱通:肺主利气,膀胱能行水。取肺经穴治疗膀胱经病,有提壶揭盖之意味,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尿,尺泽可治疗小便病及腰痛;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膀胱经背部输穴能治气喘,针委中可治疗皮肤病及恶疮甚效,都是肺与膀胱通的应用。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经的重子、重仙治疗膀胱经部位的背痛特效。重子、重仙能治子宫肌瘤,也可以说是透过脏腑别通的肺与膀胱通起到作用的。妇科穴在大指肺经上,而能治妇科病,尤其是子宫疾患,也系此一脏腑别通理论的发挥。董氏奇穴在面部的一些穴位如马金水、马快

3、水、六快、七快等面部穴位,虽不在肺经,皆能治小便不利结石之症,即在于开上窍起下窍,文案大全实用文档提壶揭盖。(二)脾与小肠通:针灸治湿热黄疸在古书中最常用腕骨穴,腕骨穴为小肠经原穴,能解脾湿。减肥亦常针腕骨穴,即取其健脾去湿之作用。董氏奇穴肝门穴也在小肠经上,能治疗肝炎亦同此理。古今对肝炎的认识无不认为在于袪湿。急性肝炎之阳黄主在阳明,慢性肝炎之阴黄主在太阴,治疗重点均在除湿,小肠为分水之官,能调整大小便,去湿作用极强。此外,以脾经之阴陵泉治疗五十肩有效,其下寸半之肾关治疗五十肩更是疗效显著。肾关治疗颈椎病手麻亦与小肠经有关,也

4、都是脾与小肠通的用例。心门穴治疗膝痛也是去湿及强心两重作用。(三)心与胆通:针刺胆经之风市治失眠、心脏病及胆囊炎,效果甚好。针心经神门治胆虚心怯也很有效。奇穴眼黄穴在心经上而能治眼黄,这些都是心与胆通的治例。心经之解穴(少府)祛风止痒特效,虽说诸疮痛痒皆属于心,但心与胆通,胆经能祛风,也是有效之原因。风市为治疗各种疼痛之第一特效针,又何尝不是透过心主神,胆与心通而发挥作用的呢(四)肾与三焦通:董老师治肾炎常用中白、下白,治浮肿也用中白、下白。此外,三焦经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治疗环腰一圈痛也很有效,就是透过三焦与肾通而治肾病及腰痛

5、。指肾穴在无名指能治口干肾亏,亦是透过三焦与肾通而发挥作用的。董老师之奇穴还巢治不孕,这个穴位在三焦经上,也是透过脏腑别通补肾而发挥作用的。(五)肝与大肠通:针治大肠经之曲池穴能降血压治肝阳上亢之证,及治疗各类头晕皆甚有效。奇穴灵骨在大肠经上,治头晕也很有效。大、小、外、浮间等穴皆在大肠经上,都能治疝痛。木穴在大肠经上,也能治肝经之疝痛,还能治疗一些与风有关的病,这都是透过大肠与肝通的关系。而针肝经之太冲穴能治腹中痛泻,则是肝与大肠通的应用。(六)心包与胃通:针刺心包经之内关穴治胃痛、各种胃病及膝痛甚效,可说是透过心包与胃通发挥

6、作用。胃经之足三里穴治心脏病胸闷极效,董氏竒穴之通关、通山、通天等穴治疗心脏病,这些穴的位置都在胃经上,这都是胃与包络通的用例。三.配穴新思路互通两经上的穴位配伍应用,确立了"别通配穴法"。如此配穴可以同时调节互通两经的气血,协调互用,扩大治疗范围,提高治疗效果。如"胃与心包通",分别选取胃经的足三里和心包经的内关配穴,既可以治疗胃痛、呕吐,又可以治疗胸痹、心悸。"脾与小肠通",选取腕骨配伍阴陵泉,共奏健脾利湿之功。"肺与膀胱通",选取尺泽委中点刺放血,既可以治疗水液运化失常所致的吐泻,又对手足干燥皲裂具有卓效。四.取穴原则腑病

7、治脏,脏病治腑,原自相通。如欲用木补心火,一定得用胆木,而不能随意用肝木。八脉交会穴公关缺照(公孙、内关,列缺、照海),治五脏六腑之病,叫四阴同治。后生外泣(后溪、申脉,外关、临泣),治头面五官及关节之病,叫四阳同治。文案大全实用文档“周身三百六十穴统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统于八穴”,说明八穴之精义所在,它是特定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公孙穴,本经:足太阴脾经,表里经:足阳明胃经,同名经:手太阴肺经,别通经:手太阳小肠经。络穴。通冲脉。主治: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胃经所主)。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别通

8、小肠经)。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气失肃降,肺经所主)。水肿,黄疸等脾失运化病证(脾经所主)。因为与小肠经相通,小肠经与心经又相表里,故治神志病。2.内关穴,本经:手厥阴心包经,表里经:手少阳三焦经,同名经:足厥阴肝经,别通经:足阳明胃经。络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