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实习大报告

石油与天然气实习大报告

ID:47409769

大小:30.64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6-29

石油与天然气实习大报告_第1页
石油与天然气实习大报告_第2页
石油与天然气实习大报告_第3页
石油与天然气实习大报告_第4页
石油与天然气实习大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石油与天然气实习大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酒泉盆地西部老君庙背斜带油气分布特征姓名:姚伟班级:10061124学号:1006112427指导老师:陈昭年李文俊15目录1.盆地概况1.1盆地地理1.2盆地区域构造1.2.1盆地区域构造位置1.2.2区域构造基本特征1.3老君庙背斜带1.3.1老君庙背斜带在盆地的位置1.3.2老君庙背斜带的基本特点2.老君庙背斜带油田分类2.1老君庙油田2.1.1老君庙油田的含油层位2.1.2老君庙油田的油藏类型2.2鸭儿峡油田2.2.1鸭儿峡油田的含油层位2.2.2鸭儿峡油田的油藏类型2.3石油沟油田2.3.1石油沟油田的含油层位2.3.2石油沟油

2、田的油藏类型2.4油气在时间上的分布2.5油气在空间上的分布3.烃源岩层3.1主要的烃源岩层位3.2主要的油源区3.3主要的烃源岩层的成油期和运移期3.3.1成油期3.3.2运移期4.储集层4.1主要的储集层4.2可能的储集层5.生、储、盖5.1生、储、盖组合类型5.2生、储、盖组合模式图6.油气运移方向6.1有关指标变化趋势图6.1.1老君庙背斜带“L”层原油物性数据表6.1.2酒泉盆地西部不同层位原油色谱图6.1.3老君庙背斜带“L”层原油正烷烃特征6.1.4酒泉盆地西部原油中异戊二烯型烷烃特征峰比值6.2进一步确定油气运移方向7.老

3、君庙背斜带构造发展史7.1构造形成的时间及特点7.2构造对油气的影响7.2.1运移157.2.2聚集7.2.3保存151.盆地概况1.1盆地地理酒泉西部盆地位于甘肃西部,嘉峪关—文殊山以西的河西走廊西端。盆地南以逆掩断裂与实际连山为界;北界合黎山、宽台山。北西—南东向长约230Km,宽仅10~35Km,面积27000Km2。为一小型油气盆地,也是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早期的重要基地。1.2盆地区域构造1.2.1盆地区域构造位置酒泉盆地西部是祁连山褶皱系河西走廊边缘坳陷西部的一个小盆地。在区域构造上南界祁连山褶皱山系;北界阿拉善地块及马宗山海西活

4、动1.2.2区域构造基本特征盆地基底为早古生代变质岩(南山群)。沉积岩系包括石炭系到第四系,最大总厚度可达7500米,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构造层。石炭系到中侏罗统属下亚构造层,由海相石灰岩(早石炭世)。海相砂页岩及海陆交互含煤沉积(晚石炭世)到陆相碎屑岩沉积(二叠纪到中侏罗世)。下亚构造在盆地内分布不普遍。上侏罗统一白垩系到第四系属上亚构造层,在盆地内广泛分布。就是说,自晚侏罗世开始,盆地总体沉降,并大体形成现今的基本轮廊(图实2—1)。1.3老君庙背斜带1.3.1老君庙背斜带在盆地的位置15老君庙背斜带南界祁连山大逆掩断层(可能为一逆掩

5、断层推复带),北界背斜带西北翼的逆断层带。自东南向西北有泉、大红圈、火石山、石油沟、老君庙、鸭儿峡及潜伏的青南、青西等背斜组成,呈边幕状排列,其总体的延伸方向大致与祁连山褶皱带相平行。1.3.2老君庙背斜带的基本特点由于受来自祁连山方向的侧压力作用,背斜带南西和北西两侧具明显不对称性,南西翼缓,北东翼陡,并伴有向北东向推覆的逆掩断层。背斜带的背斜构造褶皱强烈,闭合度可达千米以上,但构造上下没有明显的不协调现象。152.老君庙背斜带油田分类2.1老君庙油田(图2-2)位于老君庙背斜带中段,为一不对称的短轴背斜,轴向西偏北280°,东西长约8

6、Km,南北宽约3Km,据L层顶面构造等高线图,闭合度约800m。背斜被三组性质不同的断层复杂化,其中以北翼逆掩断层对背斜的影响较大,油层均被断开。2.1.1老君庙油田的含油层位该油田的产油层有白杨河组的K、L、M层。K层含油油面积较上,产能低,一般仅2t/d左右,不能自喷,一般认为是L层油藏沿断裂向上运移形成的。L层总厚40~70m,储集性能良好,是老君庙油田的主要产油层,单井日产量为几十吨到百余吨。主要产油区位于背斜顶部及南翼。M层总厚60~70m,产油面积和储集性均比L层差。储集性变化大,呈舌状分布。此外,在第三系和白垩系之间不整合面

7、下5~15m的白垩系砂岩中亦获产量不等的油流。2.1.2老君庙油田的油藏类型K层:断层油藏;L层:L1-3横向稳定属层状背斜油藏,L4-6主要分布在南翼为尖灭型岩性油藏、C变化较大为透镜型油藏;M层:油藏以岩性和背斜—岩性复合型为主。2.2鸭儿峡油田(图2-3)位于老君庙背斜西北,两者以鞍部相隔。油田构造特征及含油范围如图2-3所示。152.2.1鸭儿峡油田的含油层位油田的主要产油层位为白杨河组的L、M层。L层为主要产油层,可进一步分为L1-L4四个油层组。2.2.2鸭儿峡油田的油藏类型前泥盆纪变质基岩中发现裂缝性油藏;在下白垩统—上侏罗

8、统生油岩的砂岩透镜体中发现透镜型岩性油藏。2.3石油沟油田(图2-4)石油沟油田位于老君庙油田的东南。石油沟背斜的轴部由上石炭统一三叠系地层组成。油田仅分布在背斜西北端下倾部位。2.3.1石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