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的解释

“仁、义、礼、智、信”的解释

ID:47421289

大小:42.02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9-13

“仁、义、礼、智、信”的解释_第1页
“仁、义、礼、智、信”的解释_第2页
“仁、义、礼、智、信”的解释_第3页
“仁、义、礼、智、信”的解释_第4页
“仁、义、礼、智、信”的解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仁、义、礼、智、信”的解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仁、义、礼、智、信”的释义一,仁、仁仁字并没有简化,只是一般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意思。仁是会意字,从人,从二。《说文解字》说人是“天地之生,最贵者也。”还说,凡是属于人的都从人。二,是会意字,古文作“丄”,就是上字。二、上都是高的意思。《说文解字》说,二是地之数。那么,结合起来看,仁就是专属于世上的人的高尚情怀。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仁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人与人相互亲切关爱。《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温良者,仁之本也。”“仁者可以观其爱焉。”。《春初·元命苞》说,“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仁者

2、是对有仁德者之称。有时候,用仁来指有恩于万物生育的事物。古代历来推崇仁政,认为尊德行仁的才可以叫做王。现在称果实的核为“仁”,其实古代称其实为“人”,果人、核桃人。明代后才改作“仁”。二,义、义义字被简化得面目全非了。正体的“义”是会意字,从我,从羊。我是会意字,从戈,从戈。戈是兵器。象形字羊表祭牲。这个金属的戈使得义字充满了铿锵的阳刚气氛,因为要承担风险和责任;而献祭的羊又表明了义是富含自我牺牲敬神的。古人讲:义不杀生,义不杀少。义的本意是,合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是因为古人笃信义不容辞。而简化字“义”已失去原意。三,礼、礼《说文》讲,“礼,履也。所以事神致

3、福也。”最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儒家历来重礼,这个礼字可是有的说的。礼是会意字,从示,从丰。丰字从豆象形,古代祭祀用的器,如果用于事神就叫礼。示是会意字,小篆字形,示字上面的“二”是古文“上”字,下面的“小”字本是三竖,三竖代表日月星,《周易》讲“天垂象,见吉凶。”只有观察上天的天文,才能洞察世间的变化,这是因为天象是神用来垂示人类的手段。示作为一个汉字部首,其字多与祭祀神明有关,比如:祝,祭主的赞词;福,天神佑护才叫福;禅,帝王祭天;社,是土地之神。那么结合起来看,礼意思就明白了,过去讲的礼,主要是对神灵的祭祀、表达敬意和尊重,这就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

4、一。引申到日常生活,那就是对别人的尊重。《左传》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我们再看看这个简化字“礼,已经完全没有了敬神敬人的内涵。四,智、智智,会意兼形声,“知”的后起字。从日,从知,知亦声。知,会意字,从矢从口。矢是象形字,象镝括羽之形,本意是箭,引申为正直、端正,再引申为出口无悔的发誓。知是智的古字,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才能叫智,也就是知。而且,真正的知、智,一定是真理,一定是真象,也一定不会偏离道德仁义五,信、信信是会意字,从人,从言。信的本意是真心诚意、专一不移。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真实的、不虚伪的。言是指事字,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

5、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以“言”作偏旁部首的字,都与说话或道德有关。《说文解字》说,“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就是说,心里有什么直接表白才叫言,而推理辩论诘问的话应该叫语了。因此《法言义疏·问神》曰,“言,心声也。”如果一个人言不由衷、说假话,肯定是不会有信誉。《诗·卫风·氓》曰:信誓旦旦。古代的人一旦信誓,就决没有不兑现的时候。儒家文化价值今识儒学是中国的传统国学,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同时又是世界东西方两大文明体系之一。她是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一艘巨轮。从悠远的历史长河中驶来,还将驶向人类美好的明天!现代社会,西方文明惟我独尊,横行无忌,不可一世,

6、但是已经现出了疲态。它的暗淡前景预示着;其他类型的文化,尤其是以儒学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价值,将要担负起比以往更为艰巨的使命。他们要共同构筑起人类用以驱散战争阴云,远离物欲迷惘、意识纷争,满载生机与希望,驶向美好彼岸的新方舟。  打造希望之舟,需要聚合起人类全部的文明成就与人文智慧。包括儒学与东方文化在内的所有文明类型与文化传统,都将平等地参与进来。这将是一次真正的多元对话。不同文明在其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来自东方的声音将起到仲裁者的作用,引领人们步入会堂,坐下来,共同面对现实,充分地交流,真诚有效地讨论并思考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话题。只有儒家文化

7、能够主持这次至关重要的对话。原因在于这是一次多元的平等的智慧交流,不同的文明、不同的传统、不同的信仰都必须做到相互宽容相互谦让才能聚到一起。只有做到了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之后,才能进行真正的对话。不是一种文明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另一种文明;也不是一种文化破坏性地去制衡另一种文化。必须是首先包容对方,在相互谅解和充分信任的前提下才能化解彼此的分歧与隔阂。包容性正是儒家文化的特色。儒家文化的包容精神,是其他任何一种文明所不曾具有的。海纳百川的气魄,兼容并包的胸襟,克己成人的美德,忍辱载道的修为,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人最优异的品质,是他们与世界其它文化信仰者相区别之处。这是儒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