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密码控制装置实验报告

简易密码控制装置实验报告

ID:47483669

大小:1.73 MB

页数:8页

时间:2020-01-12

简易密码控制装置实验报告_第1页
简易密码控制装置实验报告_第2页
简易密码控制装置实验报告_第3页
简易密码控制装置实验报告_第4页
简易密码控制装置实验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易密码控制装置实验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二、简易密码控制装置1.功能简述设计并制作一个具有读秒显示功能的密码控制器,输入正确的密码后开始读秒,到达规定的秒数后,关闭待控制单元;密码控制器设置有4个按键,按照一定的组合顺序可以打开待控制单元,默认密码:122234,电路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 电路示意图2.电路设计要求①路板上电复位正常②入正确密码后,CD4060产生1Hz方波信号,数码管显示数字“0”到“7”;第8秒时,密码输入部分电路、计数部分电路复位,数码管持续显示数字“0”,CD4060停止输出脉冲信号,直到下一次输入正确密码;③输入正确密码后,继电器吸合,8秒后,自动断开;④输入正确密码后,NE55

2、5输出2HZ方波信号驱动发光二极管闪烁,8秒后发光二极管熄灭。3.各芯片工作原理①CD4017:芯片引脚图如图2。十进制计数/分频器CD4017,其内部由计数器及译码器两部分组成,由译码输出实现对脉冲信号的分配,整个输出时序就是3、2、4、7、10、1、5、6、9、11脚依次出现与时钟同步的高电平,宽度等于时钟周期。CD4017有10个输出端和1个进位输出端。每输入10个计数脉冲,12脚就可得到1个进位正脉冲,该进位输出信号可作为下一级的时钟信号。15脚MR为高电平清零端,当在MR端上加高电平或正脉冲时其输出端3脚为高电平,其余输出端均为低电平。14脚为时钟输入端,1

3、3脚为低电平使能端,当13脚低电平,14脚输入连续脉冲信号时,其对应的输出端依次变为高电平状态,故可直接用作顺序脉冲发生器。②CD4060:芯片引脚图如图3。CD4060由一振荡器和14级二进制串行计数器位8组成,振荡器的结构可以是RC或晶振电路,12脚为高电平时,计数器清零且振荡器使用无效。所有的计数器位均为主从触发器。在CP1(和CP0)的下降沿计数器以二进制进行计数。在时钟脉冲线上使用斯密特触发器对时钟上升和下降时间无限制。图2 CD4017引脚图图3 CD4060引脚图③74LS192:芯片引脚图如图4,真值表如图6。74LS192是同步十进制可逆计数器,它具

4、有双时钟输入,并具有清除和置数等功能。为置数端,5脚CPU为加计数端,4脚CPD为减计数端,12脚TCU为非同步进位输出端,13脚TCD为非同步借位输出端,P0、P1、P2、P3为计数器输入端,14脚为高电平清除端,Q0、Q1、Q2、Q3为数据输出端。 ④CD4511:芯片引脚图如图5,真值表如图7。CD4511是一个用于驱动共阴极LED(数码管)显示器的BCD码—七段码译码器,特点如下:具有BCD转换、消隐和锁存控制、七段译码及驱动功能的CMOS电路能提供较大的拉电流。可直接驱动LED显示器。各引脚的名称:其中输入端7、1、2、6脚分别表示A、B、C、D;3、4、5

5、脚分别表示LT(测试输入端)、BI(消隐输入控制端)、LE(锁定控制端);输出端13、12、11、10、9、15、14脚分别表示a、b、c、d、e、f、g。图4 74LS192引脚图图5 CD4511引脚图8图674LS192真值表图7CD4511真值表4.电路原理图仿真设计(1)密码按键及数码管显示密码按键及数码管显示电路图,如图8所示。8图8密码按键及数码管显示电路图电路上电,CD4017的3脚与14脚为高电平。当按键S1下时,三极管T1基级因高电平而饱和导通,进而14脚变成低电平;按键松开,14脚恢复高电平。这相当于给14脚一个脉冲,使输出端的高电平跳到2脚。以

6、此类推,按照122234密码输入后,输出端5脚为高电平。此时5脚高电平,三极管T2饱和导通,使CD4060的12脚为低电平,振荡器开始起振,调整滑动变阻器RP1,使其频率为1Hz的时间脉冲输出。74LS192预置数为0,当接收到1Hz的时间脉冲时,开始从0计数,随即将计到的数传给CD4511,最终驱动共阴七段数码管显示相应数字。复位:当计到第8秒时,74LS192的7脚为高电平给74LS192的14脚和CD4017的15脚,使74LS192与CD4017复位。(2)发光二极管闪烁8秒后,发光二极管闪烁电路图,如图9所示。8图9发光二极管闪烁电路图当密码输入结束后,CD

7、4017的5脚为高电平,三极管T3饱和导通,电磁继电器线圈供电,其弹片打到常开端,NE555振荡电路得电起振,输出2Hz的方波信号,驱动发光二极管闪烁。NE555振荡电路的振荡周期T=T1+T2。T1为电容充电时间,T2为电容放电时间。充电时间:T1=(RP2+RP3)C·ln2≈0.67(RP2+RP3)C发电时间:T2=RP3·C·ln2≈0.67RP3·C矩形波的振荡周期:T=T1+T2=ln2(RP2+2RP3)C≈0.67(RP2+2RP3)C因此改变RP2、RP3和电容C4的值,便可改变矩形波的周期和频率。 对于矩形波,除了用幅度,周期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