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二)高自考考试大纲1

作物栽培学(二)高自考考试大纲1

ID:47641240

大小:145.57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9-08

作物栽培学(二)高自考考试大纲1_第1页
作物栽培学(二)高自考考试大纲1_第2页
作物栽培学(二)高自考考试大纲1_第3页
作物栽培学(二)高自考考试大纲1_第4页
作物栽培学(二)高自考考试大纲1_第5页
资源描述:

《作物栽培学(二)高自考考试大纲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作物栽培学(二)高自考考试大纲课程名称:作物栽培学(二)课程代码:02670(理论)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探讨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低成木生产理论的一门科学。它所研究的内容极其广泛,而综合性很强,又密切联系生产实际。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本课程的II的,是为了冇自学能力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产最和品质的关系,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最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生理与技术措丿施,明确作物生产的原理,能

2、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生产。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作物栽培学是综合性的科学。应先修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土壤学、农业气象、农业生态学、植物保护、农业化学、生物统计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同时,作物栽培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因此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深入科研、牛产笫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逐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作物的起源与进化条件和主耍作物的起源中心;理解作物起源地的生态条件与作物生长发育特性的关系;掌握作物

3、演变与进化的和作物的主耍分类方法与类型;熟练掌握作物栽培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作物及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学的发展趋势。(重点)识记:作物的概念,作物栽培学。理解:作物的主要分类方法、类型和代表作物;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应用:作物栽培学的发展方向。(二)作物生产的特点及重要性,作物的起源与进化。(次重点)识记:作物生产的特点,作物的起源。理解:作物生产的重耍性,世界作物起源中心,我国作物的来源。应用:作物栽培学性质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三)作物生产概况。(一般)识记:世界作物生产概况,中国

4、作物生产概况。理解:中国种植业分区。应用: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第二章作物的生长发育特性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要了解作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作物生长的一些相关现象,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掌握作物的生育期、生育时期、物候期、作物生长的s形曲线、作物器官同伸和同伸器官等基本概念。掌握作物营养生长与牛殖生长、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个体与群体Z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调节原理。了解温度、光照、水分等主要环境因子对作物生长发冇的彩响,掌握作物温光反应基木理论以及在作物生产上的应用领域和基本内容。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作物的牛长发育

5、,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重点)识记:生长,营养生长,分化,发育,作物生育期,作物生育期的长短,作物住育期与产量,作物温光反应特性,感温性、感光性、基本营养生长性,冬性型,半冬性型,春性型,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LI中性作物,中日照作物,理解:生长、分化和发育的相互关系;作物的牛育时期的划分;作物的感光性,作物的基本营养主长性,作物温光反应类型及其形成,作物温关反应特性对植株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的影响。应用: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二)作物生长的相关关系,作物生长发冇与环境的关系。(次重点)识记:营养生长于生殖生长,根冠比的概

6、念,生态因了,光照强度,日照强度,温度,水分,空气,养分。理解:营养生长于生殖生长的关系,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牛长的关系,禾谷类作物营养器官间的同伸关系,禾谷类作物幼穗与营养器官的同伸关系,双子叶作物器官间的同伸关系;光质与作物的关系,作物的光能利用率,作物的三基点温度;水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作物的需水量及临界期。应用:作物生产常用的温度指标,温度的调节。(三)作物生长的一般过程。(一般)识记:“s”形生长的概念。理解:“S”形牛长进程的理论。应用:“S”形生长进程理论的应用。第三章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内容,

7、要求掌握作物产量的基本概念,了解作物产量的形成过程、特点以及高产作物群体的构建途径。掌握作物品质的基木概念,理解并分析思考提高作物品质的途径与措施。(一)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作物“源、库、流”理论及英应用,(重点)识记:作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收获指数,相对生长率,净同化率,叶而积比率,比叶而积,作物生长率。理解:作物产量构成因索,作物产虽构成因索的相互关系,作物产虽形成过程,作物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作物“源、库、流”理论;应用:作物“源、库、流”的协调及其应用。(二)作物的品质及品质形成。(次重点)识记:作物站种的概念。理解:作物品种的评

8、价指标,作物品种的主要类型,作物产量与品种的关系,环境条件对品种的影响,栽培措施对作物品质形成的调控。应用:作物品种的形成。(三)作物群体及其层次结构。(一般)识记:作物群体的概念和特征,理解:作物群体的层次结构,影响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