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的引导与训练(杨秀琴)

浅谈作文教学的引导与训练(杨秀琴)

ID:47696884

大小:3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1-23

浅谈作文教学的引导与训练(杨秀琴)_第1页
浅谈作文教学的引导与训练(杨秀琴)_第2页
浅谈作文教学的引导与训练(杨秀琴)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作文教学的引导与训练(杨秀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作文教学的引导与训练中卫市第五小学杨秀琴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和理解写作知识,形成写作能力,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认识和审美情趣的过程。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重指导,重行文,也重讲评,但对于批改这一环节则不够重视,使得作文教学系统前后脱节,讲评变得形同虚设,长期发展下来,导致学生写作兴趣的下降,写作水平的不高。可见,放手学生修改自己作文,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只有改革教师“一统天下”的作文批改模式,放手让学生自己改文,才能充

2、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把作文批改看成是份内的事,让他们在作文批改中动脑,动手,提高作文素质。下面我谈谈教学中的点滴做法:一、注重引导,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兴趣。要想引起学生自该作文的兴趣,我认为:首先,应依靠教师自身魅力来吸引学生。因为学生对教师产生的敬慕之情,会被学生迁移到教师所教的那门学科上,形成对那门学科的兴趣。为了博得学生的信任的尊敬,每次习作,教师如能坚持同学生一道写作,写下水文,并把它张贴出来,让学生品评。长此以往,教师的写作水

3、平将会产生一种无声的动力,使学生从中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找出差距,燃起改作兴趣。其次,应靠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教师除了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写作过程去感化学生,赢得学生的钦佩外,还可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家反复锤炼、修改文章的故事,让学生懂得文章写完后反复修改,不但能使文章益臻完美,真正放射出作品的诱人光芒,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而且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应靠学生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和优点来吸引学生,学生的求如欲可以因教师的教育得法而愈加强烈,也可因教师的不得法而窒息。一个懂得教

4、学的教师,教学中总能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诱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并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成功,从而感受到学习的欢乐,激发奋发向上的动力。3二、教师示范,统一符号教师的示范,不光只体现在批语上,对修改符号也要统一,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使他们终身受用。如果教师在评改作文时使用的修改符号不统一,学生在自改时,也会常常套用教师的批改符号,因此不规范。故此,教师要以这些修改符号来规范学生,不断强化,熟练运用,统一要求。让学生明确这些符号的特定意义后,教师在批改中就可标上

5、这些符号,再加上启发性批语,让学生动脑、动手去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形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三、教给方法,形成习惯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不仅可使文章写得更好些,而且能够养成办事严肃认真、一丝不苛的好作风。作文修改的方法很多,下面重点介绍我在指导学生自改时常用的几种方法:1、反复朗读,多次修改。我们知道,学生对于语言敏锐感觉,主要是从朗读中体会出来,故此,学生习作完成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借助声音刺激,凭借语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边读边改,是培

6、养学生自改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作文写好后,可先让他们大声朗读,看看文章的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有没有拗口的词句。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推敲、揣摩,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再进行全面修改,使之达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最后,再次让学生放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借助语感,看看自己的习作是否朗朗上口,同一个内容,同样一个意思,能不能换上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说法或用上掌握的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进行提高性修饰、润色,这是提高过程。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经历发现——修改——提高的三个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2、

7、一文二作,边作边改,小学生的作文过程是一个审题、选材、表述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际操作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限时性(规定时间)的特点,故此,学生成稿往往比较仓促,大多作文存在考虑欠妥的通病。所以,同一个题目,同一个题材,让学生再次习作,使他们对一作进行比较大的修改,也是提高他们自改能力的有效办法。四、优化训练,促进提高3对于学生自改能力的训练,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结合阅读课文教学,促进自改。教师可结合课文教学,渗透自改意识,加强训练,比如,有许多学生在作文中不善于细节描写,因此文章显得空洞。在讲读课文中我就

8、注意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凡卡》“在定第一个字以前……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这段话时,让学生知道这段话是通过凡卡的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他学徒生活的悲惨,我有意识地把其中枝节删掉,换成“在写第一个字之前,他看了看四周”。请学生做比较。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分析、比较,对课文中的长处十分明了,对自己习作中的毛病也就有所察觉,如教师能坚持这方面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改能力将会日益长进。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