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ID:47723251

大小:28.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1-18

论“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_第1页
论“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_第2页
论“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_第3页
论“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_第4页
论“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摘要】:《论语·里仁篇》中记载着这么一句经典:“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可谓被天下的孝子奉为孝顺父母的准则。然而不同的人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即使是学者也难以达成一致的意见。有人侧重于“不远游”,有人对“方”的理解提出不同的意见。而据我的理解是:“父母在世的时候,要多陪陪父母,万不得已要出行,也要让自己具备一身的本领,让父母信任自己,不让他们为自己担心。”当然,这个理解与许多知名学者的见解不相符,这只是基于我的认知能力范围之内。不管怎么理解,“孝”在传统的美德中是永远不会被磨灭的,她将在我们的手中传承下

2、去。【关键词】:孝,远游,游必有方,传承“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是儿时就有耳闻的,心中就产生了许多困惑,不是说“大丈夫,志在四方,四海为家”,这两者难道不矛盾么?我该不该出去闯荡呢?一连串的问题在当时的年纪是难以回答的。而进入大学,才真正的阅读了它的完整版本“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引用自《论语·里仁第四》;此时才豁然开朗,紧跟着也阅读了一些关于这句话的学者的见解,慢慢的就形成了自己的理解。“远游”,最普及的理解便是“离家出游”,古注:“则去亲远而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唯己之念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急也。”引用自孔健编著《图解论语:孔子第75代

3、的<论语心得>》;当然,这里的远游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旅游,而是孔夫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的游学,去各国传播自己的学说,或者求仕途。这点是各位学者所共同认可的,然而我们完全可以确定,孔夫子并不是要求我们不出游,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周游列国的“游子”。因而,对于学者蒋培昌的理解:“……今天的时代不同了,社会结构在趋向便民化,社会保障制度在建立和不断完善当中,通信和交通日趋发达,‘父母在,不远游’的观点不合时宜”引用自蒋培昌解读《论语今读:东风西渐读孔子》;,作为读者,我完全尊重蒋培昌学者的观点,但是仅仅从观点出发,我是完全不赞同的,他这是断章取义,也正是人们误解这句话的

4、原因所在——只读前半句。建立在错误的理解的基础上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游必有方”的关节在于“方”字的理解,有的学者理解为“方向、方位”,这也是最普遍的理解,总的说就是“让父母知道所游的确切地方,而不要无固定地方地随处漂泊,致使父母挂念担心”,古注:“如已告云之东,即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矢也”引用自孔健编著《图解论语:孔子第75代的<论语心得>》;。这一理解可谓不攻自破,第一,孔夫子的周游列国就是没有确切目的地的,他不可能做这样的要求,孔子应该明白这一点——在家时是难以确定出游的具体方向的;第二,在当时极其落后的通讯的背景下,一旦

5、出去,就不可能与家人联系告知其去向。所以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并不是孔夫子的本意。有的学者理解为“礼”,如孔健所说“子女远行,应当妥善安排好家中的事物,在外的行为应当遵守礼仪……不要让人家因为我们自己的行为而指责我们的父母”引用自孔健编著《图解论语:孔子第75代的<论语心得>》;,且不说“方”能不能解释成“礼”,单说这样理解难免有些死板硬套的感觉,我们不能总是将孔夫子的所有言论与礼相结合,这就只会造成生硬的结果。据我的理解,应该为“方式,方法”,就是说在出游之前要学得一身本领,让父母知道自己能够出去闯荡了,让他们信任自己,这样在外面拼搏的时候,父母就不会那么

6、担心,这样就做到了孝顺父母。“方”解释为“方法”是在《论语》中有的:“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引用自《论语·雍也》;就是这个解释。首先,从父母的角度来讲,父母对子女的忧是难以避免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唐·孟郊著《游子吟》;,朱熹的“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引用自朱熹著《四书集注》;都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父母对于子女的忧虑担心是处于父母的爱子之心,是不可能消除的。而从子女的角度来说,“孝”就是要尽量减少父母的担忧。那要怎样才能减少父母的担忧呢?关键要看父母

7、为什么而担忧。是因为自己的不成熟,在父母眼里子女懂得的远远没有他们多,怕子女“出游”之后吃亏,那么,作为子女,只有通过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让自己有“方”去处理问题,这样,父母才会信任子女,在子女出游的阶段才不会那么担忧。这也是为人子女所要做的,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追求。或许孔夫子正是在劝诫他的学生要努力学习,掌握“法”,才能“出游”。对于这句话引申开来的思考,我不禁想到了“孝”。“孝的观念产生于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社会,用文字记述的内容出现在西周时代。”引用自蔡希勤编著《百家品论语》;可见,孝最早是以血缘为基础,即“老吾老,亲吾亲”,随着社会的进步,“老吾老以

8、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的思想已经存在于人们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