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ID:47786939

大小:1.87 MB

页数:13页

时间:2019-11-14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课程标准学法指导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1.利用地图,识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2.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全球化的史实,理解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3.运用对比法,理解近代中国的“开放”和当代中国的开放的区别,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4.联系现实生活,体会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知识点一 经济特区的创办1.创办(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

2、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2.特点(1)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2)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3)特区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3.意义(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2)深圳成为“一夜崛起的城市”。(3)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4)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知识点二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1)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2)概况:有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概况:

3、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2)作用: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带动了内地开发。3.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1)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2)特点: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3)意义: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知识点三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浦东的开发(1)时间:1990年。(2)目的: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3)条

4、件: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凭借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4)意义: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2.开放格局的形成(1)表现: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名师点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为了适应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的结果。【名师点拨】经济特区的“特”是实行特殊的经济

5、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特别行政区的“特”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图画语言】经济技术开发区【历史纵横】(教材第60页)本段材料主要概括了我国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地域、面积及经济发展情况,同时着重介绍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优越条件,如交通、资源、工业基础、科技等。这些优势正是开放地带经济发展速度快、水平高的决定因素。【历史纵横】(教材第60页)本段材料概述了浦东的地理位置、历史现状,说明浦东具备开发的优势和条件,凸显了开发开放浦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图示巧记】开放格局的形成及特点主题 经济特区的设立[史料探究]1.经济特区的创办史料注:图片显示经济特区创办主要分布在广东

6、、福建两省。思考 依据“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示意图,分析我国经济特区创办于广东、福建两省的原因。提示 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地处沿海,交通便利;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有利于吸引侨资。2.经济特区的特点史料 深圳敲响土地使用权拍卖的第一槌,发行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张股票,率先引进外资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②,率先推行招聘录用、竞争上岗、合同用工,率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③的技术创新体系,走出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一条新路。——《改革开放三十年》注:①“引进外资”、②“混合所有制”和③“市场”,分别从“资金”“所有制形式”和“市场调节”体现了经济特区与内地经济管理权

7、限的不同。思考 依据史料归纳经济特区“特”的含义。提示 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3.经济特区的意义史料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①,管理的窗口②,知识的窗口③,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