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充气式救生圈的结构设计【文献综述】

自动充气式救生圈的结构设计【文献综述】

ID:478140

大小:2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7-08-08

自动充气式救生圈的结构设计【文献综述】_第1页
自动充气式救生圈的结构设计【文献综述】_第2页
自动充气式救生圈的结构设计【文献综述】_第3页
资源描述:

《自动充气式救生圈的结构设计【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充气式救生圈的结构设计1 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背景:水上作业和救援落水人员是有一定的风险的活动,尤其是在国内,日益频发的溺水悲剧已经成了国人心头永远的痛。一、2009年10月24日,为了抢救两名落水少年,长江大学十多名大学生手拉手结成人梯扑进江中营救,两名男孩获救,然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二、2010年2月18日下午,居住在浙江天台县下路王村的蔡家5名孩子外出玩耍,在龙珠潭水库下游鱼塘蓄水池溺水,无一生还。三、据2008~2009年数据统计[1]显示,溺水成为中小

2、学生意外伤亡事故发生死亡人数最多的一个因素。四、一般船用救生圈大都是泡沫塑料制成,体积较大,在发生人员落水时,如果救援船只离落水人员较远,无法及时赶到,远距离抛掷救生圈常因空气中阻力大而难以达到施救的目的,因而往往失去最佳施救机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2 国内外研究进展对于上述问题,目前国内有以下两种解决途径:一种途径是设计可随身携带的救生圈,平时进行水上作业或者游泳时带在身上,一旦发生意外,则由携带人员自行打开充气开关,使救生圈内的化学物质产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或者使充气气瓶开启为救生圈充气,从而达到救生的目的;另一种途径是将救生装置存放在船

3、上,在人员落水时紧急施救时使用。目前已见报道的大多归于两种类型:一种是在船上进行快速充气后再抛入水中进行施救。这种救生圈能解决多个落水人员施救救生问题。但是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抛掷距离往往受到限制,因而只能满足近距离落水人员使用;另一种是专利文献报道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将救生圈抛入水中后,由落水人员或施救人员打开充气装置,使救生圈充气而达到救援的目的。采用这种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抛掷距离的问题。然而在很多情况下救援设施总会莫名的丧失功效,起不了作用。归根结底,是这些救生圈的触发开关或贮气装置存在些许不足[2]。3 发展趋势随着我国水上救生设备的研制和

4、完善,各种新型救生衣用品被不断创新设计出来。外形上趋于小型,轻便化;救生功能趋于多样化;装置操作性趋于简单化;而在成本上更是趋近低廉化,救援时间的极速化……在上述这些概念的指导下,该装置很好的符合了这一个大趋势,比如,采用阀体设计,用高压储气瓶预先存储好充气体,整个装置不超过500g,不似预先充好气囊这么笨重,使得外形趋于合理;配备了拉伸,气囊外形上涂上了荧光漆,使得即使在水流湍急和黑暗环境中得到广泛应用;而自动触发装置阀的设计,更是将真个救援操作变得傻瓜式,任何人只需一分钟培训,就能掌握到救援要领,使得救援整个行动变得更加高效,可靠。4 结束

5、语对于救生装置的研究,最重要的是把可靠性放在第一位,保障整个救援行动实施是首要考虑的,所以我们在设计装置时,切不可一味贪图装置的新颖和创新,而必须把功能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作为研发的指标,尤其是水上救援装置,我国地大物博,江河众多,地理环境相当复杂,所以我们设计之初就考虑到这个关键因素,在设计时要充分认识这个现实,开展更好的研究参考文献[1]王声勇.校园安全与中小学生伤害情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9,27(2):312-343[2]杨景华杨帆.抛掷式救生圈(P).中国专利:200620139496.1[3]王章忠.材料科学基础(M).机械

6、工业出版社.2008.3:347-404[4]王章忠.材料科学基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3:404-415.[5]R.C.HIBBELER.MECHANICSOFMATERIALS5THEDITION.2004:[6]YunusA.Cendel.MichaelA.Boles.Thermodynamics(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4:66-72.[7]YunusA.Cendel.MichaelA.Boles.Thermodynamics(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4:87-98.[8]王光辉张建宇.一种单兵救生气囊充气阀

7、的设计(P).中国专利:ZL200620076738.7[9]滑玉辉滑玉卿.新型水上救援机器人设计研究(J).机械工程师,2010-7[10]刘灿模.初探水上救援技术课程的目标及内容设计(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1)[11]Zia,K.,Ferscha,A.Self-organizedevacuationbasedonLifeBelt(J).LectureNotesinComputerScience,2009,Volume5918/2009,250-255[12]Wigginton,J.G.,Isaacs,S.M.,Ka

8、y,J.J.Mechanicaldevicesfor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J)CurrentOpinioninCr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