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ID:47832738

大小:19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1-17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_第1页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_第2页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_第3页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_第4页
资源描述: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考点分析及要求动能和动能定理在考纲中属于Ⅱ级要求。动能定理揭示了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这个重要的功能关系在历年高考(见下面分析)选择题或计算题中考查到。于是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熟练运用动能定理。高考命题趋势猜测动能定理、功和功率作为能量这一部分的起始内容,其基础作用在今后的高考中不会削弱,再现频率还会保持较高水平。密切联系生活与生产实际,联系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情景信息题已经取代传统纯模型题目的首选,如2013年北京卷“蹦床运动”,2013年浙江卷“电子能量分析器”,2012年福建卷“电动机”牵引小船,2012年北京卷“摩天

2、大楼客运电梯”,2011年浙江卷“节能混合动力车”,2010年浙江卷“高台跳水”,2009年四川卷的“起重机”,2009年浙江卷“玩具车工作时间”,2009年安徽卷“过山车”高度设计,2008年北京卷“风力发电机”,2008年“2008字型玩具轨道”,2006年北京卷“跳台滑雪”,2005年广东卷“大洋一号”及2005年上海卷“滑板运动”。不过2013年课标卷Ⅰ第16题单独考查动能定理,课标卷Ⅱ第24题结合圆周运动考查动能定理,大纲卷第20题结合其它功能关系考查动能定理。设计思路这节课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但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动能定理的应用,还是比较难的。我的设

3、计思路:先通过题目帮助学生理解动能定理,然后让学生当场体验动能定理的用法。引入:教师提问:什么是动能定理?教学过程基础知识梳理教师:基础知识梳通过ppt简单梳理一、动能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2.表达式:教师:速度指瞬时速度,具有相对性,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3.单位:焦耳(国际单位制中)44.矢标性:动能是标量,只有正值。5.动能的变化量:指末状态动能减去初状态,即动能动能是状态量,动能的变化量是过程量。二、动能定理1.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2.表达式:即教师:对动能定理的剖析通过例1、例2、例3

4、讲解3.物理意义:动能定理指出了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与物体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4.适用条件: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三、应用动能定理的一般步骤教师:通过例1、例2、例3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应用动能定理的一般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研究对象一般取单个物体,通常不取一个系统(整体)为研究对象。研究过程要根据已知量和所求量来定,可以对某个阶段应用动能定理,也可以对整个过程(全过程)使用动能定理。2.受力分析和做功分析分析物体受哪些力,每个力是否做功,做正功还是负功,在哪段位移哪段过程

5、做功,用恒力功的公式列出各力做功的代数和或要求的功用表示3.明确研究过程的始末状态的动能和4.列出动能定理方程:教师:总结完之后,学生通过高考题再次体会动能定理用法(学生黑板实战)四、课堂小结总结对动能定理的理解以及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五、板书设计动能和动能定理一、动能1.动能:42.动能的变化量:二、动能定理1.表达式:即恒力功:,式中速度和位移都是相对地面的2.合力做的功:(1)先求合力,再求合力做的功(2)先求出各力做的功,然后代数相加3.能解决的问题:涉及、、、、、即不涉及加速度和时间问题三、应用动能定理的一般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

6、2.受力分析和做功分析3.明确研究过程的始末状态的动能和4.列出动能定理方程:课堂互动讲练一、对动能定理表达式的理解,运用动能定理解题一般步骤例1.如图所示,质量为、长度为的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放在小车的最左端.现用一水平恒力作用在小物块上,使物块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物块和小车之间的摩擦力为,物块滑到小车的最右端时,小车运动的距离为,求此时小车和物体的动能分别为多少?例2.一质量为的小球用长为的轻绳悬挂于点,小球在水平力作用下,从平衡位置P点缓慢地移动到点,此时悬线偏离竖直方向角,如图所示,则水平力所做的功为(  

7、)A.B.C.D.4例3.如图所示,一质量为2的铅球从离地面2高处自由下落,陷入沙坑2深处,求沙子对铅球的平均阻力。(取10)二、动能定理在高考中考查(学生通过高考题再次体会动能定理用法)例4.(2009全国卷Ⅱ)以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质量为的小物体。假定物块所受的空气阻力大小不变。已知重力加速度为,则物体上升的最大高度和返回到原抛出点的速率分别为()A.和B.和C.和D.和例5.(2010年江苏单科)(16分)在游乐节目中,选手需借助悬挂在高处的绳飞越到水面的浮台上,小明和小阳观看后对此进行了讨论。如图所示,他们将选手简化为质量的质点,选手抓住绳由静止开

8、始摆动,此时绳与竖直方向夹角,绳的悬挂点距水面的高度为不考虑空气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