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红山文化中“斜口器”的用途、命名及诞生背景

试论红山文化中“斜口器”的用途、命名及诞生背景

ID:47834993

大小:6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0

试论红山文化中“斜口器”的用途、命名及诞生背景_第1页
试论红山文化中“斜口器”的用途、命名及诞生背景_第2页
试论红山文化中“斜口器”的用途、命名及诞生背景_第3页
试论红山文化中“斜口器”的用途、命名及诞生背景_第4页
试论红山文化中“斜口器”的用途、命名及诞生背景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红山文化中“斜口器”的用途、命名及诞生背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红山文化中“斜口器”的用途.命名及诞生背景红山文化的陶器中有一种形制特异的器物,人称“斜口器”。它敞口、斜壁、小平底,冇的斜口呈“心”形,有的斜口呈“门”形,总体为箕状。也冇人称其为“斜口缸”,还有学者称其为“簸箕形器”或“异形器”等。这种器形先后在新乐遗址、富河沟门遗址、兴隆洼遗址、左家山遗址、敖汉旗四棱山、赤峰西水泉等红山文化遗址屮都有发现。其屮四棱山遗址的六座陶窑屮发现有很多这种器物的口沿,说明此类器物在五千年前,是红山文化分布地区原始居民的一种常用器物。有关这种器物的用途一些学者已进行过研究,

2、吉向前先生在《中国文物报》2000年12月24F13版发表了《红山文化的斜口器是盛放器不是撮楼工具》一文(以下称《吉文》)。《吉文》从斜口器的分类、功能、源流进行了考证,同吋还把斜口器与马蹄形玉篩之斜口进行了对比,但是《吉文》所持观点及举证分析所得的结论,笔者不能苟同。另外,目前所流行的:“斜口器是一种撮搂工具的观点,或是一种专门保存火种的容器、或是用作取暖的火盆、或是人们漂洗食物用的澄滤器、或是取水用的大水瓢”等诸说法,笔者通过对红山文化所发表的相关资料的研究,认为所有这些说法都不能成立。故撰此短文,略

3、陈己见。一、斜口器的形制、用途、命名如果把红山文化中的斜口器分为“冇板耳”、和“没冇板耳”两类,我们就会发现“有板耳的斜口器”一般器形较大,“没有板耳的斜口器”通常器形较小。很清楚,没有板耳的小型斜口器适合单手操作,有板耳的大型斜口器必须双手操作。无论冇无板耳、但冇鸡冠耳的斜口器更适合双手端握。牛河梁遗址出土的斜口器经复原,口径约52.8、底径12.8、通高约52.4厘米。北台子遗址出土的斜口器底径13.2厘米,口径与通高当与牛河梁遗址出土的斜口器差不多。《吉文》云:“牛河梁遗址和北台子遗址出土的斜口器,

4、皆为夹砂陶质,形体硕大,斜口外敞十分厉害,斜口最高处与最低处两者的高差在45厘米左右,如杲用它来撮取灶坑中的灰烬等,稍微碰撞就会损坏”。并言:拿斜口器实物模拟撮取动作,因“它的口太大、太敞,身极长又很重,根本不敢用力前后移动,小心翼翼地用力托着才能保证不失手,更不用说大幅度高强度的撮搂动作了。”故吉先生认为:用斜口器作撮搂杂物工具达不到省力快捷的目的,它主要是作为盛放器使用的。在这里笔者强调一点,虽然斜口器形似撮了,但它并不是作为撮搂杂物的撮了來使用的,它只所以口敞如撮,完全是为取火、载火、传火方便而设计

5、的。为什么这样讲,因为考古发现所揭示的事实是:它常常出现在火塘旁,或闲置在房屋的角落,它与火所结的不解之缘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四棱山遗址出土的斜口器,敞口、斜壁、小平底,口沿呈慢坡状。口沿下冇一圈指甲纹和两个对称的鸡冠耳,器表施横行弧线加篦点纹,底部有编织纹。口径约24、底径10.4、高约17厘米。这种器形在新乐遗址也发现过,比牛河梁遗址出十•的同类器物要小。鸡冠耳在这种器物上的出现,说明它在使用过程屮可以供人双手端握。所以说其用途不可能有笫二种解释,它只能用于取火、载火、传火。如果是用于打扫灰烬、撮搂杂物

6、,按照当时的生产技术,编织一种竹编、或草编、或藤编的“撮形器”完全可以,根木没有必要去烧造一种即笨重又易碎的陶器去作撮了。“红山人”选用陶质斜口器取火、载火、传火的另一个原因是陶质不仅保温,而且隔热,用吋或抓、或握都不烧手。可以想象,原始的“红山人”从一个火塘中(或者专用的火种堆)取火,其过程应该是先将斜口器对准火塘灶口底部放下(或者将斜口器对准正在燃烧的火堆,也冇可能是燃后未灭的柴灰堆,或者是公共保存的火种堆),取火者左手推掌住斜口器的小板耳,有可能是撮取火种,但更大的可能性是取火者右手用火棍从火塘中(

7、或正在燃烧的火堆、或燃后未灭的柴灰堆屮、公共火种堆)将火种拨进斜口器,如果斜口器口面过小,就不利于火种的拨进和撮取。此时,人们在拨进撮取火种过程中,往往会把火炭连柴带灰一起撮进、或拨进斜口器,假若是火塘或火堆正在燃烧时取火,就更冇可能在拨进火种时迸出很多止在燃烧的柴炭渣,斜II器开敞如撮的嘴了和伸长的舌头正好吃掉它,这就是斜口器为什么口斜、为什么口敞的原因。诚然,当人们双手端握着带有一对鸡冠耳的斜口器(有些无耳)将火种运载到一个新的地方的时候,其传接火种时还存在着一个“拨火”过程。不过,这时火种是从斜口器

8、中向未点燃的火塘中拨进,此时的斜口器中不仅仅有火种,而且还有取火时带进來的柴灰渣,如何将冇用的火种拨进火塘,将无用的柴灰渣筛选出來,斜口器宽敞的口面就成了拨选火种的“前沿”,也可以称作“簸箕舌头”,这样就为筛选火种带来了方便。筛选火种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端起斜口器进行摇簸,或者拿火棍来回拨刨,所以说它是一种获取火种、承载火种、筛选火种的专用工具。不是打扫灰烬用的撮了,不是火盆、不是澄滤器、也不是大水瓢,更不是《吉文》中所描述的,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