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杜威教育目的观探析

【论文】杜威教育目的观探析

ID:47838900

大小:7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2

【论文】杜威教育目的观探析_第1页
【论文】杜威教育目的观探析_第2页
【论文】杜威教育目的观探析_第3页
【论文】杜威教育目的观探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文】杜威教育目的观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杜威教育目的观探析张美云(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约翰•杜威的教育哲学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是集其主要思想丁•一体的巨著。它为我们思考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立足点。本文就其有关教育本质、教育目的的论述着重分析了其教冇目的观,以求我们能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为我国制定更好的教冇目的体系而服务。关键词:《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目的;杜威中图分类号:B712.51;G4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32(2002)02-0045-04对杜威教育目的观的认识,人们向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方面是市于杜威表述其思想的语言晦涩难懂,另一方面是

2、因为许多人是根据己的教育口的观来解读杜威的教育目的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集杜威实川主义教育思想于一体的冃苦,所以,我们要想全面理解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从《民主主义与教育》[I]入手考察并深入分析,不失一条捷径。一个人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决定其教育H的观,所以我们首先分析杜威有关教育本质的论述,以便从中窥视其教育目的观。受历史上儿童本位论的影响,杜威认为人的发展是以天生的本能为基础的生长过程,而牛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因为正是儿童的未成熟状态决定了儿童有极强的可塑性。在杜威那里,“可塑性乃是获得习惯或发展一定倾向的能力”[1](P50),而“习惯的重耍性并不止丁习惯的执行和动作

3、的方回,习惯还指培养理智的和情感的倾向,以及增加动作的轻松、经济和效率”[2](P52),这样牛长便包含了明确的教育结果。于是,杜威把教育为牛长等同起来,提出“教育即牛长”。山于这样的教育本质观,决定了杜威的“教育无目的”的教冇目的观。因为他认为“既然实际上除了更多的生长,没有别的东西是和生长有关,所以除了更多的教育,没有别的东西是教育所从属的”[1](P55),即生长的目的是更多的生长,教育的目的是更多的教育;即所谓的“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口己的目的。”[1](P54)但是,杜威并不真止认为“教育无目的”,他的论述并未就此告终。他认为“生长的理想归结为

4、这样的观点,即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教育始终有一个当前的目的,只要一个活动具有教育作丿U,它就达到这个口的,即直接转变经验的性质。”[1](P81)据此杜威提出“教育即改造”的观点,或者说“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观点。而这个“经验的改造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社会的”,只不过“进步的社会力图蜩造青年人的经验,使他们不重演流行的习惯,而是养成更好的习惯,使将來的成人社会比现在进步o,,[l](P84)即进步的社会,是通过改变青年人的经验以实现奥改变社会性质的H的的。由上我们可以看出,杜威认为教育的H的是塑造青年的同时改造社会,但是塑造青年只是教育的起点,通过学校培

5、养出适合社会生活需要的人以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才是教冇的归宿。由上可知,杜威从“教育即牛长”的教育本质观小得出两个似乎矛盾的教育目的,下文我们看看杜威在论述其教育目的观时是怎样自圆其说的。杜威对教育目的的论述是从“目的的性质”开始的。他认为“所谓目的,就是我们在特定情境下有所行动,能够预见不同行动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并利川预料的事情指导观察和实验。”[1](P117)据此定义,杜威得出良好目的的三个标准:(1)所确定的目的必须是现有情况的产物;(2)目的是实验性的,即目的必须是灵活的,在行动中受到检验时,它会不断得到发展;(3)目的和手段是相互转换、不可分离的[1](P110-1

6、12)o在此基础上,杜威进一步论述了他的教育目的观:“如果学生的每一个行动大概都山教师命令,他的许多行动的惟一顺序来自功课指定和由别人给予指示,要谈什么教育口的,就是废话。在白发的白我表现名义下,允许学生任性的或不连贯的活动,对教疗目的也是致命伤”[1](P107)也就是说,“哪里情况不允许预见结果,不能使人事前注意特定的结局,谈什么教育的H的,或者任何其他事业的H的,都是废话。”并且在此,他又反复重川“教育本身并无廿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H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H的。”[1](P104)同时,他同意引述一位近代作家的话:“引导这个男孩读斯各特写的小说,不读旧的斯留

7、斯写的故事;教这个女孩缝纫;使约翰根除横行霸道的习惯;准备这一班学生学更棗这些都是我们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实际所有的无数廿的的儿个例子。”[1](P114)由此可见,杜威的“教冇无目的”所否定的是教疗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而他所提倡的教育目的实际上是指每一次具体教育活动的目的。rti于杜威对教育目的的上述理解以及依据良好目的的三个标准,他认为一切良好的教育目的应该具备三个特征:(1)必须注意特定儿童的固有活动和需要,成人的成就对以作为尺度来观察儿童的活动,但不能把成人的成就定为固定的H的,而不顾受教育者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