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

ID:47848625

大小:6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7

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_第2页
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_第3页
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_第4页
资源描述:

《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比较法在词句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词句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含义比较深的词句在课文中的意义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据此,我们可以明确:词句的教学目标有两层。笫一层是:理解词义句意;第二层:是品味词句。什么是品味词句呢?我认为是: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关键词:小学语文;比较法;词句教学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

2、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093-01小学语文教学人纲词句教学提出的基木要求: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理解含义比较深的词句在课文中的意义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据此,我们可以明确:词句的教学目标有两层。第一层是:理解词义句意;第二层:是品味词句。什么是品味词句呢?我认为是:在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在课文屮的地位和作用,理解词语、句子与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体会作者造词造句的用意;另一方面,让学生体味这些词句在表达上的准确、优美、形象。那么,如何落实词句教学目标呢?要达到

3、第一层目标,常用的方法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要达到第二层目标,我常常采用比较法去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出“味”来。下面我将结合教学实例去谈谈儿种比较法。一、换词比较如《可爱的草塘》一课中,“浪花翠绿翠绿的,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中的“赶”,可以引导学生换上“接”字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可以看出:“接”是指前一层浪花过去了,后一层浪花跟上来:“赶”是指前一层浪花还没有过去,后一层浪花就追上來,起弧的节奏快,能显示出浪花的活跃。这样一一比较体味,学生队“赶”用在这里的含义和表现力就理解得比较深刻了。又如在《十里

4、长街送总理》中写道“一位老奶奶双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可以这样来引导学生:“把'拄'换成'拿',好不好?”学生一比较,纷纷说:“不好,因为拄着可以看出是老奶奶快站不住了,必须借助拐杖撑地才行,从后面的'背靠'也可以看出来。”我顺势引导学牛:“老奶奶年纪大,快站不住了,还要在那里等候总理的灵车,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便会得出:这表现了老奶奶对总理的尊敬、怀念、渴望见到总理的感情。这样,学生通过换词品味,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换词比较法,通过换上相近的词进行比较,学生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

5、确性,多进行这样的训练,能培养推敲词语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二、换句比较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中写小艇的样子时,出示下面两段话让学生比较,讨论:那一段写得生动?(1)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2)威尼斯的小艇乂窄乂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学牛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课文屮的•段话写得生动。因为它用人们熟悉的独木船、新月、蛇作比喻,让人们眼前就有了小艇的样子。学生通过比较,锻炼了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领悟到运用比喻的精妙

6、Z处。又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第一段时,我出示了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让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1)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心理非常悲痛。(2)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來。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两句话都写我悲痛的心情。不同的是第1句写的概括,第2句写得具体。第2句屮虽然没有出现“悲痛”一词,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我”极其悲痛的心情,句中不仅写出“我”如何悲痛,而且写出“我”悲痛的原因,感情非

7、常真实,因此,第2句比第1句写得好。另外,対于一些特殊句式的句子,可采用变换句式的方法加以推敲、比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屮的一个关键句子“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可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呢?经过比较,学生能悟出:运用反问句能更强烈表达出鲁迅先生对黑暗的IH社会的憎恨之情。三、增删比较在课文中,有很多词句用得准确生动,包住着思想感情,是作者经过反复推敲之后写下来的。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没有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品味,那么,学牛对于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思想内容的,就会缺乏比较具体的、全面的了解。而培

8、养和提高这方面的分析能力,这应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在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时,我常常使用增删比较法。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学生通过读课文后会知道:课文表现了周总理工作的劳苦、生活的简朴。但是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个中心的呢?那就要通过詁味词句去了解了。如在教学这些句子“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他一句一句地审阅”时,让学生把带点的词删去,让学生比较;句子有什么变化?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