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化学教(学)案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沪教版化学教(学)案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ID:47859587

大小:27.98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12-01

沪教版化学教(学)案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_第1页
沪教版化学教(学)案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_第2页
沪教版化学教(学)案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_第3页
沪教版化学教(学)案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_第4页
沪教版化学教(学)案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_第5页
资源描述:

《沪教版化学教(学)案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能力目标: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教学重点: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教学设计: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

2、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

3、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答: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

4、问题?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1.物质可以再分;学习参考....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举例: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回答: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补充实验: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烧杯

5、中,另取20mL的稀硝酸钡,慢慢将硝酸钡溶液滴入小烧杯中,不断搅拌,“乳白色固体”从无到有,并且不断增多。说明:生成物硫酸钡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颗粒被人的视觉察觉到,分布在水中形成浊液,静置后小颗粒群聚而沉淀。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现象:溶液A逐渐变红原因: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

6、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假设实验3: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用一杯纯净水来代替浓氨水来做对比实验,有无必要性?回答:没有必要。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提问:氨水中的氨气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断的运动。我想问:为什么不会是酚酞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浓氨水与蒸馏水的混合物中,使之变色?你又能用什么实验来证明,并不是酚酞扩散?这个实验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回答:我们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氨水。如果是酚酞扩散的话,它也会使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但实验事实可以证明,并没有变色,所

7、以假设是错误的。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挥发,有些物质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不易溶解。提问:我们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说明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