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模拟第三次测试试卷(含解析)

陕西省榆林市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模拟第三次测试试卷(含解析)

ID:47865989

大小:138.4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10-30

陕西省榆林市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模拟第三次测试试卷(含解析)_第1页
陕西省榆林市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模拟第三次测试试卷(含解析)_第2页
陕西省榆林市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模拟第三次测试试卷(含解析)_第3页
陕西省榆林市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模拟第三次测试试卷(含解析)_第4页
陕西省榆林市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模拟第三次测试试卷(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陕西省榆林市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模拟第三次测试试卷(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陕西省榆林市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模拟第三次测试试卷(含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世纪80年代的民俗学研究,以资料的荟萃和梳理为基本特征,主要呈现出两种研究模式:一种是立足事象本位,着眼于民俗事象的历时性钩沉,如民俗学的单本著作和丛书之名一般是以某种民俗事象为前缀、以“民俗(或风俗、习俗等)”为后缀,其书写模式则往往是“上下千百年,纵横千百里”;另一种是立足区域本位,着眼于某一政区范围内民俗事象的分类铺陈,著作之名则一般是以政区单元为前缀、以“民俗(或民俗志、民俗通志等)”为后缀,其书写模式追求面面俱到、不避琐细。细察之,上述成果基本上是秉持民俗即“文

2、化遗留物”的观念而进行的文献研究,对于民俗的描述以粗线条勾勒为主,学术贡献有限,但如果将之置于当时社会语境与整体学术生态中来理解,自会发现其价值所在。始发于20世纪90年代的田野调查热潮,意味着中国民俗学者自觉走出书斋,来到田野现场,在与活生生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观察民众的具体行为与口述表达,由此掀开了注重民众主体之文化活用的新篇章。更可贵的是,伴随着研究方式的转变,在研究目的的设定方面也有了新的追求。特别是在刘铁梁大力推动的“走向村落”的研究范式中,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以“显微镜”式的方式观察民众日常生活,就更有利于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与心理世界,理解民

3、众的文化创造。民俗学既然是一门研究生活文化传承的学问,自然就应该关注民众个体的生活史、生命史以及精神世界,探索个人、群体和国家社会之间的互动态势。纵观21世纪以来的中国民俗学研究,的确努力在这些方面有所作为,其中有两个学术方向尤其值得关注。一是对“家乡民俗学”的持续深化。“家乡民俗学”似乎最早是由安德明提出的,并迅速得到了多位民俗学者的呼应。近年来,一部分研究者以自家亲属为田野调查对象,通过与他们的近距离接触以及同处一个日常生活世界中的感同身受,在细描基础上加以学术分析,兼具人文关怀色彩,引起学界广泛注意,刘铁梁称之为“注重身体感受的民俗学”。二是在“礼俗互动”的

4、框架中理解民俗传统,关注在国家进程与地方社会发展中的民众作为。张士闪将“礼俗互动”视为中国社会的一般性质,提倡将国家进入乡村的历史过程、乡村对于国家的想象与运用等,纳入民俗学的研究框架之中,由此开启了许多新的话题,如国家礼仪对于民众心理的潜移默化作用,“礼俗社会”中国家政治与民间自治之间的联合运作机制,礼俗互动逻辑与乡村公共机制的形成,国家政治与民间“微政治”的并置与连接,等等。在上述两种研究模式中,无论是在“家乡民俗学”研究中对于民俗主体与研究主体的相互贴近的尝试,还是“礼俗互动”研究对于民俗概念的传统边界的拓展,都暗含着对于“民俗”的更加宽泛的理解,以及对于民

5、俗主体——民众的心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努力贴近。为此,上述两种研究模式都注意将国家历史进程、地方社会发展与民众日常生活的互动关系纳入研究视野,但其侧重点却有明显不同;“家乡民俗学”追求的是以小见大,礼俗互动研究则试图提纲挈领地关注民众生活整体,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毕竟,应将地方社会中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生活细节,视为更宽泛的社会过程的基本元素,而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也需要在地方生活的具体细节中来理解。(选编自《边界视角:新时期中国民俗学发展脉络考察》,李海云)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立足区域本位的民俗研究专著对民俗事象的分类铺陈追

6、求面面俱到,所以描述细致。B.以资料的荟萃和梳理为基本特征的民俗学研究秉持民俗即“文化遗留物”的观念,学术价值有限。C.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俗学者自觉走出书斋,进行田野调查,这是一种新的民俗研究方式。D.将村落视为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表明民俗研究在研究目的的设定方面也有了新的追求。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对20世纪80年代后的民俗学研究状况进行的梳理是研究21世纪以来民俗研究发展的前提。B.著作名称一般是对著作内容的高度概括,名称构成有共同特点可以证明研究内容有共同特点。C.文中对不同的研究方向及研究模式进行了介绍分析,并以点带面

7、,列举了代表性研究者及核心主张。D.文中在对“家乡民俗学”研究和“礼俗互动”研究分别介绍后进行了对比分析,论证思路清楚。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分析20世纪80年代民俗学研究成果的价值,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语境与整体学术生态中。B.探索个人、群体和国家社会之间的互动态势,这是21世纪以来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C.如果要对民俗概念的传统边界进行拓展,就要将“礼俗互动”视为中国社会的一般性质。D.“家乡民俗学”和“礼俗互动”两种研究模式的一个重要差异是研究策略不同,所以两者具有互补性。【答案】1.B2.A3.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

8、学生筛选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