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27讲 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讲义(含解析)苏教版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27讲 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讲义(含解析)苏教版

ID:47875378

大小:2.26 MB

页数:30页

时间:2019-11-15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27讲 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讲义(含解析)苏教版_第1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27讲 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讲义(含解析)苏教版_第2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27讲 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讲义(含解析)苏教版_第3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27讲 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讲义(含解析)苏教版_第4页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27讲 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讲义(含解析)苏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27讲 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讲义(含解析)苏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7讲 人体生命活动的神经调节[考纲要求]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B)。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B)。3.人脑的高级功能(A)。考点一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兴奋的产生和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指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①传导形式:电信号(或局部电流),也称神经冲动。②传导过程③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图中a←b→c。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如图)a.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b.在膜内

2、,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1)突触结构及其兴奋传递过程(2)突触类型①神经元间形成突触的主要类型(连线)②神经元与效应器形成的突触类型:轴突—肌肉型、轴突—腺体型。(3)传导特点①单向传导: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②突触延搁: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导要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4)作用效果:使后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兴奋或抑制。小贴士 巧记神经递质“一·二·

3、二”1.有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判断(1)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 )(2)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内流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 )(3)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 )(4)刺激神经纤维中部,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 √ )(5)膜内的K+通过Na+-K+泵主动运输排出,导致动作电位的形成( × )(6)神经纤维膜内K+/Na+的比值,动作电位时比静息电位时高( × )2.有关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的判断(1)兴奋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 )(2)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

4、间隙中有组织液( √ )(3)兴奋传导过程中,突触后膜上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 )(4)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5)在完成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而在突触处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 × )(6)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至突触间隙,该过程共穿过了0层生物膜,该过程的发生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 )图1是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一种环状连接方式,在图示位置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后,测得膜内外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图3中A、B代表两个神经元的局部放大。据图分析:(1)兴奋在神

5、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于高浓度海水中,图2中B点值将会变大(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图1中共有3个完整突触,若图1中环状结构内各突触生理性质大体一致,则兴奋经该结构传导后持续时间将延长(填“延长”“缩短”或“不变”)。(3)在图3中,当神经元上Y点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内外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导方向是A→B(用字母、箭头表示)。1.兴奋传导过程中膜电位变化原理分析2.突触与突触小体(1)结构上不同:突触小体是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涉及两个

6、神经元,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其中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分别属于两个神经元。(2)信号转变不同: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3.神经递质的性质及作用(1)化学成分: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5羟色胺、γ氨基丁酸、甘氨酸、乙酰胆碱等多种成分。(2)功能分类:递质分为兴奋性递质与抑制性递质,前者可导致Na+内流,使突触后膜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实现由“内负外正→内正外负”的转化,后者则可导致负离子(如Cl-)进入突触后膜,从而强化“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3)神经递质作用后

7、的两个去向:一是回收再利用,即通过突触前膜转运载体的作用将突触间隙中多余的神经递质回收至突触前神经元并储存于囊泡再利用;另一途径是酶解,被相应的酶分解失活。命题点一 兴奋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2018·扬州高考模拟)某神经纤维在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中,Na+、K+通过离子通道的流动造成的跨膜电流如图所示(内向电流是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外向电流则相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之前神经纤维膜内外之间没有正离子的流动B.ab段Na+通道开放,bc段钠离子通道关闭C.c点时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等于0mVD.cd段K+排出细胞不需要消

8、耗ATP答案 D解析 据图分析可知,a点之前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此时有K+外流,A项错误;ab段与bc段均是内向电流,此时都是Na+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