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埋小间距隧道开挖围岩变形及控制对策

浅埋小间距隧道开挖围岩变形及控制对策

ID:47892221

大小:57.24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0-19

浅埋小间距隧道开挖围岩变形及控制对策_第1页
浅埋小间距隧道开挖围岩变形及控制对策_第2页
浅埋小间距隧道开挖围岩变形及控制对策_第3页
浅埋小间距隧道开挖围岩变形及控制对策_第4页
浅埋小间距隧道开挖围岩变形及控制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埋小间距隧道开挖围岩变形及控制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埋小间距隧道开挖围岩变形及控制对策摘要:采用FLAC软件对地表有相对硬壳层的粉沙层中隧道开挖之后地层的变形机理进行模拟,通过分析隧道开挖后围岩变形的空间效应特性曲线,确定隧道开挖支护后引起的围岩变形的幅度和范围,找出隧道开挖最不利荷载工况和结构薄弱部位,为施工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研究表明,不同的施工顺序引发不同的施工力学状态,进而引起不同的施工力学效应,隧道开挖先后顺序不同对围岩区域、幅度的扰动也不同。以北京地铁某车站的实测为基础,分析了粉沙地层中隧道施工不同工序引起的各部分变形情况,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工程措施。关键词:隧道;小间距;围岩变形

2、;控制对策1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蓬勃发展,由地下工程开挖而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指施工过程中由地层变形失控所引起环境灾害,包括地面建筑物、道路、管线等构筑物的损害)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城市地下工程开挖过程中地表沉降及围岩变形的有效控制问题,对于隧道周边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关于城市地铁开挖顺序的优化分析、围岩变形及控制对策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由于城市地铁区间隧道洞群工程具有分期分部开挖、逐步形成洞室设计体型的特点,加之隧道围岩具有非线性力学特性,隧道施工导致隧道初期支护、主体结构

3、和围岩的力学状态为不可逆的非线性演化过程。它的最终状态(或最终解)不是唯一的,而是与过程相关,或说是与围岩应力路径或应力历史相关的。显然,隧道施工方案的确定以及优化就有一个过程的优化问题,在施工前进行动态施工力学的优化分析及围岩变形机理及对策研究,以便采取合理的开挖顺序、适时有效的支护方案,结合信息化动态施工,确保施工及环境安全始终处于安全可控制状态。2工程概况某地铁车站位于北京宣武门内、外大街与宣武门东、西大街的交叉路口,附近地面建筑物主要有越秀饭店、庄胜崇光百货、中国图片社、市天主教爱国会南教堂,西北侧有一、二层低矮平房。暗挖距建筑物较近,车站施

4、工对周边地面建筑物影响较大,见图1。宣武门车站是一座全暗挖车站,车站采用洞桩工法施工,风道、出入口通道及换乘通道采用CRDX法施工。车站宽24m,长189m,主要包括车站两端双层段、过既有地铁站单层段、车站两端双层风道、四条出入口通道及与既有车站进行换乘的四条换乘通道。车站断面见图2。横穿车站的地下构筑物主要有盖板河(其底板距车站双层断面顶部净距为1.77m)和既有环线车站(其底板与车站单层断面顶部净距为1.9m)。由于距离近,车站暗挖施工时应采取可靠措施确保地下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和车站的施工安全。本站施工范围内热力、电力、上水、下水、煤气、电信等各种

5、地下管线89条,均位于车站主体上方,进行暗挖作业时,需采取可靠措施控制沉降,保证环境安全。3数值计算模型及结果分析3.1计算模型及物理参数模拟计算中土体采用Mohr-Coulomb模型,计算模型及网络划分见图3。3.2隧道开挖布置隧道开挖布置如图4所示,施工开挖方案1施工顺序为1、2、3、4、5、6、7、8,施工开挖对比方案2顺序为4、1、3、7、6、8、2、5。3.3计算结果(1)不同施工方案引起的地表沉降曲线如图5、图6所示。从图5、6可以看出,由于开挖部位的不同,引起的地表变形存在明显的不同,如第一步开挖,方案1沉降槽中心约在-15m左右,而方

6、案2沉降槽在5m左右。施工顺序不一样,开挖引起的地表累计沉降量也不一样,方案1累计沉降量为36mm,而方案2累计沉降量为32mm。(2)方案1、2开挖引起围岩位移对比见表2。如表2所示,隧道在开挖之后,不同方案随着开挖的进行,在隧道围岩中产生的位移场呈现非均匀、局部集中化状态。隧道底板两侧的部位围岩变形位移较大,在隧道顶、底板及两帮产生的位移量差异较大。由于受围岩的影响,伴随着隧道围岩岩性的非均匀变化,在岩中产生的位移场呈现非均匀分布、非线性变化。­隧道位移曲线呈现明显的各向异性变化特征。在隧道开挖后,隧道围岩中卸压范围也即释放应变能

7、的范较大,同样反映出隧道围岩的变形能主要是沿着围岩局部弱化的部位扩展释放的。由表2中各图可以看出,开挖顺序不同,围岩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幅度不相同,方案1引起的岩变形幅度大而且影响范围大。3.4实测结果在实际施工中,优选采用了方案2,实际量测的沉降结果如图7、图8、图9所示。图7为一横向主断面分步累计沉降图,其中以每个小导洞通过该断面作为一步。图8为8个小导洞全部通过后的5条纵向主体地表的累计沉降分布曲线。图9为典型测点累计沉降历时曲线图。由图7、图8、图9的实际量测结果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地表沉降的如下特点:①导洞施工阶段,车站上方地表累计沉降平均为35m

8、m左右,累计沉降最大为46.91mm。位于车站K7+780右中导洞上方,受导洞开挖影响,地表沉降速率最大时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