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pdf

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pdf

ID:48003526

大小:82.52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6-30

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pdf_第1页
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pdf_第2页
资源描述:

《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摘要: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本文就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举例论述。关键词: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正文:中国古代教育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诲培育的意思。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为中国教育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的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并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内容,教育的

2、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着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是鲜明的。春秋战国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实行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的孟子、荀子,各有学术特色。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站在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的立场上,各抒己见,相互辩驳,相互争鸣,而又相互吸收、补充,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育经验的丰富,使得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构成了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最为丰富多彩的一页。教育价值呈现多维度发展,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

3、础。在整个古代,中国文化教育可以说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将教育视为治国安邦之本,更是中国的一贯传统。秦代推崇法家学说,以暴力和苛政统一思想,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结果迅速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王朝覆灭。汉初去秦苛政,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虽有效地恢复了经济和民间学术文化,但不利于建立强有力的封建专制统治。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学校,行选士,确立起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意识形态,也成为此后延续两千余年的文教政策。魏晋南北朝豪强地主垄断政权,形成了势力强大的门阀世族集团。“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但是自魏

4、末晋初,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中正官职几乎全部被朝廷的大世族所把持,以至“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公元589年隋朝灭陈,隋文帝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依察举之制选拔人才。至公元606年隋炀帝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唐承隋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在中国历史上推行1300年之久,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科举制的创立和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加强了统治基础;为封建国家选拔出许多优秀的人才,提高了吏治水平;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普及,促进了思想的统一。但科举制使教育完全成了科举的附庸,造成学子“

5、不学史传,唯读旧策”的学风,所选其人,亦非其才。然而科举制的创立和实施,对中国封建政治、文化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是十分重大的。明清500余年的历史,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个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封建专制统治,推崇程朱理学,采用八股取士,实行思想文化专制,程朱理学在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在实践中日益僵化、空疏、空谈,遭到进步思想家和教育家的猛烈批判。以王阳明为首的“心学”学派,提出“心即理”,提倡“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教育,体现了儒家的实习实行精神。明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了

6、颇具影响的实学教育思潮,以王夫之、颜元为代表倡导实学教育的思想家、教育家,对理学教育和八股取士发起了更加猛烈地进攻。他们主张“实学”、“实用”,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并积极地付诸实践。这种新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实践,对中国旧民主主义的政治变革和教育的革新,起着重要的启蒙和推动作用。在今天,古代教育所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包括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是一笔丰厚的宝贵遗产,对于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