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下)课件(林志强).ppt

古代汉语(下)课件(林志强).ppt

ID:48074955

大小:366.81 KB

页数:46页

时间:2019-05-06

古代汉语(下)课件(林志强).ppt_第1页
古代汉语(下)课件(林志强).ppt_第2页
古代汉语(下)课件(林志强).ppt_第3页
古代汉语(下)课件(林志强).ppt_第4页
古代汉语(下)课件(林志强).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下)课件(林志强).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通论·连词介词连词: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表示联合、偏正等关系。古代汉语常用的连词有“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而况”“虽”“若”“如”“苟”等等。与连词“与”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动词的“与”有“参与”、“给予”、“结交”等意思。作为连词,“与”字一般是连接并列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通论·连词介词而连词“而”字的作用是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根据“而”字所连接的两个部分的意义关系来分类,可分为顺接和逆接两类:所谓顺接,是说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有某种类似,或者有密切的关

2、系,中间没有转折。所谓逆接,是说相连接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谐调;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有个转折。所谓顺接和逆接,只是从具体的上下文的意思看的,并不是说“而”字有两种性质。顺接和逆接也不是截然分开的。通论·连词介词以连词“以”字也是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的,表示在时间上一先一后的两种行为的联系。连词“以”有以下几种用法:用“以”字连接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的时候,后一行为往往是前一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以便”、“来”等。表示后一行为是前一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可译为“以致”等。和“而”字一样,“以”字也可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但是不如“而”字常见。通论·连

3、词介词则、然则连词“则”字一般用来连接句子,也可连接词或词组。可表示顺承关系,也可表示转折关系。第一,表顺承关系的“则”主要用来连接条件复句中的分句,表示条件的分句在前,表示结果的分句在后。可译为“就”或“便”。第二、表转折关系的“则”常用来表示发现,含有“原来已经”的口气,可译为“却”、“可是”等。第三、“则”字还可用在意思相对待的并列分句里,表示对比。“然则”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的连用,意思是“这样就”、“既然如此,那么”。通论·连词介词虽、虽然“虽然”在古代汉语里,原来是两个词,“虽”是连词,“然”是指示代词,意思是“虽然如此”。然、然而“然”在古

4、代汉语里,也可以是连词,表示转折,意思是“可是”、“但是”。但“然而”中的“然”字还是指示代词,表示“如此”。“然而”实际上等于说“如此,可是……”、“这样,却”。通论·连词介词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状语,以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等。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以”“於”“为”“与”“之”等等。以“以”字本来是一个动词,但是更常见的是用作介词,它是由动词“以”虚化而来的。通论·连词介词介词“以”字的主要用法有三种:第一种,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藉,在意义上虽然可以译成现代的“用”或“拿”,但是它具

5、有更纯粹的介词性质。第二种,引进原因,在意义上略等於现代的“因为”,但是“以”字后面的话应该认为是介词的宾语。第三种,介绍动作发生的时间,相当于“于”、“在”。通论·连词介词关于“以”字组成的介宾词组,在词序上有两种变化值得注意:第一,除了表示时间的介宾结构只能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外,其他各种由“以”字组成的介宾词组既可以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也可以放在动词(及其宾语)的后面作补语。第二,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有时候,提前的宾语是代词“是”字,形成固定格式“是以”。“是以”等於说“因此”。通论·连词介词此外,“以”字后面的宾语所指的事物

6、,如果已经在上文出现过,这宾语可以省略。“以”字除了有“是以”这样的固定格式外,还跟“有”和“无”构成“有以”和“无以”构成固定格式。“无以”是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意思,“有以”则与之相反。通论·连词介词“以”字还可作连词。如何区别连词还是介词,最根本的办法当然是提高古代汉语的阅读和理解水平,这里介绍两个简单的办法:1、介词“以”可以带宾语组成介宾结构,有宾语存在肯定是介词,这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是省略了宾语,往往也可以用“之”补出。如果“以”字后用“之”补出而意思没有发生变化,这个以就是介词,否则就是连词。因为连词不带宾语。2、“而”字是连词是肯定的,“以”作连词

7、时作用与“而”相近,因此可用“而”字去代替“以”,如果意思没有变化,就是连词。如“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如果改为“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意思还是一样。所以这个“以”是连词。通论·连词介词於(于、乎、诸)“乎”字的上古音与“于”近,除作语气词外,还作介词,用法基本上同“于(於)”。“诸”字等于说“之於”,它是“之”“於”二字的合音。下面讲讲“于(於)”的用法。“于(於)”的用法主要有以下五种:1、表示行为动作的处所和时间,相当于“从”、“在”、“到”等。通论·连词介词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汉语里,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也可不用“于”,而是把表示处所的名词直接

8、放到动词或动宾词组的后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