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概论中药(1).ppt

中医学概论中药(1).ppt

ID:48081504

大小:1.64 MB

页数:39页

时间:2020-01-12

中医学概论中药(1).ppt_第1页
中医学概论中药(1).ppt_第2页
中医学概论中药(1).ppt_第3页
中医学概论中药(1).ppt_第4页
中医学概论中药(1).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学概论中药(1).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药基本理论一、四气五味四气,也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寒凉与温热是两类不同的属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而凉与寒、温与热只是表明偏胜程度的差别,凉即微寒,温即微热。寒凉药多具有清热作用,适用于热性病证;温热药多具有散寒作用,适用于寒性病证。五味,即辛、甘、酸、苦、咸。此外还有淡味和涩味,但习惯上仍称五味。药物的味与功效有其内在联系,认识药物各种味的特性,对指导用药有着重要意义。各种味的特性是:辛味药有发散、行气的作用;甘味药有滋补、缓急、润燥的作用;苦味药有燥湿、泄降的作用;酸味和涩味药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咸味药有软坚的作用。二、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从药物作用的趋向说明药性的一

2、种理论。人体病变从部位来说,有上、下、表、里的区别;从病势来说,有上逆、下陷的不同。药性的升与降、浮与沉是趋向相反的作用。升、浮的药主上行而向外,沉、降的药物主下行而向内。三、归经归经,是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将药物作用进行归纳,以表明药物对人体某脏腑经络起主要治疗作用。归经与四气五味是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性能,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同一经的病变可有不同的性质,归同一经的药物也有不同的作用,必须结合气味予以分析比较。君臣佐使理论及应用一、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应用,这就是配伍。通过配伍,可达到:适应复杂病情;提高药物疗效,扩大治疗范围;减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神农本草经

3、》书中就已总结出药物的“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除“单行”是指单味应用外,其余都是说明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相须,就是将两种功效相似的药物配伍以提高疗效;相使,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配伍其他功效不一定相同的药物来提高主药的疗效;相畏和相反,就是两药同用,能减低毒性,被减低毒性者称相畏,能减低另一种药毒性者称相杀,这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不同提法。相恶,就是两药同用,能降低疗效的;相反,就是两药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二、禁忌配伍禁忌:即相反的药物不能同用。金元时代所概括的“十八反”:即乌头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相反:甘草与海藻、大戟、甘遂、芫花相反;藜芦与人

4、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相反。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妊娠禁忌:妇女怀孕期间,有些药物应用不当,可以导致流产或小产。大凡剧毒药、峻泻药、祛瘀药、大热药及芳香走窜药,如大戟、甘遂、芜花、巴豆、牵牛子、大黄、三棱、莪术、水蛭、虻虫、斑蝥、牛膝、桃仁、附子、肉桂、麝香等,均应禁用或慎用。解表药1、麻黄【性味与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能与主治】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蜜麻黄润肺止咳,多用于表症已解,气喘咳嗽。《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

5、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坚积聚。(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本品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如麻黄汤。(2)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与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汤,可增强平喘功效;若兼内有寒饮,可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以温化寒饮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龙汤;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与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汤。(3)用于水肿而兼表证,为宣肺利尿之要药,本品发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肿,常与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4)取麻黄温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

6、他相应药物可以治风湿痹痛及阴疽、痰核等证。阳和汤、麻杏薏甘汤.2桂枝【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应用】(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不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表虚有汗者,常与白芍、生姜、大枣等同用,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等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如麻黄汤.(2)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肩臂肢节冷痛,常与附子、生姜、甘草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汤.胃寒腹痛,喜温喜按,常与饴糖、白芍、生姜等同用,共奏温中散寒之功,如小建中汤.血寒瘀滞,经闭腹痛或痛经,常与当归、川芎、吴茱萸等同用,以温

7、经散寒,活血通经,如温经汤.心悸脉结代,常与炙甘草、人参等同用,如炙甘草汤(3)用于痰饮证和膀胱蓄水.心脾阳虚,水湿内停,胸胁胀满,咳逆头晕等痰饮证,常与白术、茯苓、甘草同用,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如苓桂术甘汤.膀胱阳气不化而小便不利的蓄水证,常与茯苓、泽泻、猪苓等同用,以助阳化气利水,如五苓散.心阳虚,发汗过多,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4)用于气上冲、心悸、遗精。桂枝加桂汤,桂枝甘草龙骨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