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理论.ppt

认知行为理论.ppt

ID:48084298

大小:571.01 KB

页数:29页

时间:2020-01-12

认知行为理论.ppt_第1页
认知行为理论.ppt_第2页
认知行为理论.ppt_第3页
认知行为理论.ppt_第4页
认知行为理论.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认知行为理论.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Theoryofplannedbehavior,TBP---计划行为理论2定义1234起源与研究背景基本内容应用31.计划行为理论(TBP)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是从信息加工的角度、以期望价值理论为出发点解释个体行为一般决策过程的理论[1]。解释了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如何作用共同作用于人的行为意向,进而作用于实际行为的过程[2]。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行为意向反过来受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42.TBP的起源与研究背景源头-Fishbein的多

2、属性态度理论(TheoryofMultiattributeAttitude)。该理论认为行为态度决定行为意向,预期的行为结果及结果评估又决定行为态度。发展-Fishbein和Ajzen提出理性行为理论(TheoryofReasonedAction)。理性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决定行为的直接因素,它受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形成-Ajzen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1991年Ajzen发表的《计划行为理论》一文,标志着计划行为理论的成熟53.1TBP的基本内容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意向行为5要素

3、知觉行为控制6主观规范行为意向行为5要素态度知觉行为控制态度(AttitudesTowardstheBehavior,AB):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抱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是个人对特定对象所反映的出来一种持续性的喜欢或不喜欢的预设立场。行为态度受行为信念的影响,它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行为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即行为信念强度(strengthofbelief),另一个是行为结果评估(evaluation)7主观规范行为意向行为5要素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主观规范(SubjectiveNorm,SN):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

4、社会压力,即在预测他人的行为时,那些对个人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对于个人是否采取某项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的大小。*主观规范受规范信念(normativebeliefs)和服从动机(motivationtocomply)的影响。*“规范信念”是指个体预期到重要他人或团体对其是否应该执行某特定行为的期望;服从动机是指个体依从重要他人或团体对其所抱期望的动机8主观规范行为意向行为5要素态度知觉行为控制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BehaviorControl,PBC: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

5、握的资源与机会越多、所预期的阻碍越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越强,即个人预期在采取某一特定的行为时自己所感受到可以控制(或掌握)的程度。由控制信念(controlbeliefs)和有关一个人在什么程度上能控制行为的知觉(perceivedpower)组成。包括内在控制因素,也包括外在控制因素。自我效能和知觉行为控制在实质上是相同的[3],并建议用能力(capacity)和自主性(autonomy)作为描写这二个概念的恰当术语.9主观规范行为意向行为5要素态度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指个人实际采取某项特定行为。行为意向:指个人对于

6、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概率的判定,它反映了个人对于某一项特定行为的采取意愿。101711自计划行为理论问世以来,许多实证研究的结果均证明,这是一个将态度和行为连接起来,具有相当预测力的理论之一。不过,它的一些理论观点在受到大多数学者的赞同和支持的同时,也遭到不少学者的质疑。这些质疑和挑战无疑进一步促进了计划行为理论的成熟和完善。12Armitage和Conner等学者曾对1998年以前的185个有关TPB的研究进行多元分析。他们报告说,态度、社会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只能解释在不同领域的39%的意图变异和27%的行为变异。而且,

7、与态度和知觉行为变量相比,控制社会规范这一变量同意图、行为的相关较小[4]。因此,这些成份并不能解释所有的意图和行为上的变异。13另外,有些学者还提到了除这三个主要变量之外的其他因素。例如,在诚实领域,针对欺诈行动,道德义务就是另一个潜在的意图的决定因素[5]。为了确定各种不同的因素成分是否可以对意图予以充分的解释,还有一些研究人员提出,如果过去的行为与未来的行为相关,那么,除了态度、社会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也应把过去的行为包括在模型中。所以,其他一些因素也同样需要被测量[6]。也就是说,观察表明,不能把无法解释行为上的变异

8、仅仅归因于随机误差,应该还存在着某些不可测量的系统因素。他们认为,计划行为理论似乎并不能解释社会上的所有行为。14如R.East(2000)指出,计划行为理论在零售情境中似乎就没有预测出对产品的抱怨倾向[7]。后来,Ajzen在计划行为理论中加上了对过去行为的测量,并将其作为预测未来行为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