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低碳时代建筑空间形态设计的思考.pdf

关于低碳时代建筑空间形态设计的思考.pdf

ID:48103962

大小:983.81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11-26

关于低碳时代建筑空间形态设计的思考.pdf_第1页
关于低碳时代建筑空间形态设计的思考.pdf_第2页
资源描述:

《关于低碳时代建筑空间形态设计的思考.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规划与设计建村嗣蓑礴2017年2月关于低碳时代建筑空问形态设计的思考邓柏林(重庆市设计院重庆渝中区400015)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建筑设计工作正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在低碳发经济展的大背景下,大力推行低碳建筑势在妊行。要实现低碳建筑就需要对建筑设计的方法和手段进行重新探究。建筑空间形态问题作为建筑设计上的核心问题就更需要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入探索。本文有针对性地对建筑空问形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或需要被关注的问题进行简要探究。关键词:低碳建筑;建筑空间;气候适应性;建筑节能;建筑

2、构形理论中图分类号:TE一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38(2017)06—0112一02引言在低碳时代需要大力强化低碳建筑的设计理念,要求建筑设计者对建筑的物质环境系统和能量系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考虑,以实现在建筑的使用周期内,把其对地球环境产生消极的影响降到最低。长久以来我们对建筑的设计理念已经形成依赖装备技术对建筑空间环境进行控制来满足人们空间使用需要的思维定式。为了推行低碳环保,许多设计工作者在设计时都过分关注节能与低碳技术的运用,而忽视了从建筑的空间手段上进行积极的尝试。为了能对低碳建筑理念有更

3、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我们应对当前建筑的空间形态设计手段和方法进行重新审视。建筑的空间形态问题是技术美学和人文美学的有机结合体,现今,我们还应使其能适应并满足低碳时代提出的诸多要求。因此,建筑设计方法与理念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为了能有效面对新时期的挑战,本文对低碳时代建筑空间形态设计进行思考,如:在空间设计时关注气候适应性的问题;把空间系统的物质属性和“能量管理”结合在一起考虑;把“构形理论”的设计思路引入空间形态设计上。希望对建筑空间形态设计能有所帮助。1关注建筑空间设计的气候适应属性1.1设计时应继承传统建筑空间的气候

4、适应性建屋的基本理由是改变大自然所给的气候,方便舒适地进行一些人类活动。自然气候差异对人类的建筑设计理念有巨大的影响。在传统建筑中,由于经济、技术等条件的限制,建筑的形态与空间都表现出了对自然条件的适应性。工业革命后,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建筑依靠着各种先进的装备技术,弱化了我们在建筑空间上对气候适应的主动思考。所以,建筑的空间与形式常常作为区别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主要依据。传统建筑由于结构技术的局限,导致传统建筑形成相对孤立的封闭空间;而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注重空间的流动性与多元化等方面,表现出与传统建筑空间截然

5、不同的空间形式。不管是传统建筑,还是现代建筑所面临的气候适应的问题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也提醒我们在空间设计上需要继承并发扬传统建筑中的智慧,并以创新方式发展地域性现代建筑。现代建筑的许多新突破,皆来源于对传统建筑空问的气候适应性问题的研究。例如当前正流行的“双层幕墙”,是继承借鉴了温带地区建筑的“空腔式”构造,其作为一种建筑表皮的全新设·112·计手段,其全球风靡程度可媲美当年国际式“玻璃幕墙”流行的势头。其气候设计原理是参考了建筑中的玻璃阳光房,在冬季利用日照下的温室效应进行取暖和活动,属于一个功能性空间。现代的西

6、方建筑在立面上也提出了气候适应性的设计理念,从早期的可变遮阳表皮,到建筑遮阳外廊,再到具有多元化气候适应功能的“双层幕墙”空腔。其在设计时考虑气候适应的概念并没有改变。近期出现“双层幕墙’,空腔的空间十分大,即可以作为交往功能空间来使用,又算是对传统建筑中的“阳光房”基本原理的回归(图1)。即辨图1“双层幕墙”设计示意图1.2设计时应关注建筑空间系统的气候适应性在传统建筑中,不同地域的气候会产生不同的气候适应性空间设计。以我国广东地区湿热气候下传统民居建筑为例,同是围院式的进深布局,却与北方典型“四合院”表现出了截然不

7、同的空间尺度特征。由于夏季炎热、多雨潮湿,岭南地区传统民居不管从整体空间布局还是单体建筑空间布局,都十分注重防热与通风。建筑群落上则呈现出紧凑的梳式布局,通过空间组织来实现遮阳通风的效果。庭院收窄的空间尺度主要是为了防热,结合贯通建筑纵向进深所形成的冷巷,形成了独特的应对湿热气候的空间系统庭院和冷巷。其布局呈纵横有序的“梳形”,很好地改善了居住环境的“微气候”。从建筑物理学设计角度上来看,闷热潮湿地区通风注重的是“穿堂风”,即空气对流有利于湿热空气的流动,使居民的舒适性得到提升。而实际上,不能仅仅只从通风要求上进行建筑

8、布局,还需同时考虑防热问题。而紧凑的群体式布局设计有利于提升建筑的防热性,使用紧密布局来解决防热性的问题。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群体空间的组织关系,使外环境的气流能有效导入建2017年2月建勰宙蓑商规划与设计筑空间,并通过建筑群体内部的微环境,综合解决岭南地区建筑的通风和防热问题:在夏季弱风情况时,利用建筑的门廊、冷巷作为外部气流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