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伤寒论_一方二法初探_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冯世纶.pdf

_伤寒论_一方二法初探_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冯世纶.pdf

ID:48114860

大小:127.51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11-25

_伤寒论_一方二法初探_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冯世纶.pdf_第1页
_伤寒论_一方二法初探_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冯世纶.pdf_第2页
资源描述:

《_伤寒论_一方二法初探_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冯世纶.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3月/27日/第004版学术与临床《伤寒论》一方二法初探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冯世纶每次整理胡希恕先生的遗作及学习《伤寒论》原文,总有不同的收获。而今整理其注解《伤寒论》的原文时,引起笔者深思的是论中的“一方二法”。此四字是方后注解,既往对此一读而过,未引为重视。但近几年常思考六经类证、方证的六经归类,对不少方证难以认定六经归属,故在临床中常思考这一问题。再次读到此四字,有所感悟。一方二法之原意“一方二法”四字,仅见于《伤寒论》第174条的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方后注:“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

2、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原文的大意是,治风湿相搏本应用桂枝附子汤,因大便硬,小便频利而去桂枝;若大便不硬,小便不频利,还应用桂枝。方后注其原意,是对桂枝附子汤方证、对第174条原文做进一步注释。原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是说平时多湿患太阳伤寒证,则呈现为风湿相搏证。身体疼烦,谓身体尽疼痛,以至烦躁不宁。不能自转侧,谓动则痛益剧,以是不能自力转动。不呕,为

3、病未传少阳;不渴,为病未传阳明;脉浮,为病在表,但虚而涩,故此辨六经为少阴病,辨方证为桂枝附子汤证,即用桂枝附子汤治疗,治属少阴。如果临床上见到以上的症状,但同时伴见小便频数、大便干硬者,是因小便过多而致大便硬,则证由表传里,呈现少阴太阴合病,虽有少阴表证,但此为津液亡失于里,不可大发汗,应重在温中生津液,治在太阴,因此治疗用桂枝附子汤去桂枝加白术(《金匮要略》名为白术附子汤)。后来的经方传承者(《伤寒论》作者),反复研究认识,感悟到这一方二法的变化蕴涵理论的升华,把这一认识记载于方后注。即认为桂枝附子汤一方,原是治疗风湿相搏的少阴病之剂,因又见小便频数、大便硬,故去桂枝加白术,变为

4、治少阴太阴合病之法剂,这样一个方既可以用于解表法,又可用于温里法,因称一方二法。显而易见,所谓二法,是指八纲病位概念的不同,治用不同的方法。一方二法的提出,具有深意。一方二法有深意一方二法虽仅见于第174条方后注,但《伤寒论》许多条文体现了这一精神,值得考究。桂枝附子汤方证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重出,方名白术附子汤,但方后注自“法当”以下52字缺如。删去的原因、两者孰前孰后,很难断定;但方后注是对方证的注释,又多是后世对前人的注释,是对前人的经验总结,是可以肯定的。因此,一方二法是后人继承前人用方证的体会,是对一个方证变化规律的认识。这样一个个方证认识的积累,不但丰富方证,

5、而且使治法、理论提高发展。细读《伤寒论》原文,体现一方二法的方证还是很多的,如桂枝汤证和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桂枝汤证与小建中汤证、葛根汤证和葛根加半夏汤证、越婢汤证和越婢加术汤证等,皆属于一方二法的变化。可知,整部《伤寒论》是许多个一方二法变化组成,亦可知,经方的发展,第1页共2页是古代用方证经验的总结。由《汉书·艺文志》记载:“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可知,经方起源于神农时代,初期用单方治病,所用理论是八纲,即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后来渐渐发展用复方治病,其理论是由许多一方二法的经验总

6、结,渐渐由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笔者由一方二法可体会到,《伤寒论》虽以六经分篇,但许多方证却未按六经归类分篇,桂枝加附子汤治属少阴,却置于太阳病篇;大青龙汤治属太阳阳明合病,却置于太阳病篇……当然六经分篇还有其他原因,而一方二法的变化更是关键。明末清初医家张路玉对一方二法有深刻认识:“小柴胡汤本阴阳二停之方,可随证之进退,加桂枝、干姜则进而从阳,若加瓜蒌、石膏,则进而从阴。”即是说,小柴胡汤原治半表半里阳证少阳病,但经加桂枝、干姜等则可治半表半里阴证厥阴病,这不恰好体现了一方二法的变化吗?一个方剂通过加减变化,可治疗阳证和阴证,可治疗表证和里证,其变化规律是八纲的变化,一方二法的变

7、化。一个方剂的适应证变化,可出现六类不同的证,其变化规律即是六经,恰如胡希恕先生提出的“经方的六经来自八纲”。一方二法的启发笔者由一方二法得到启发,对经方的方证认识更加清晰。如对温经汤方证,临床常用本方,但对其六经归类一直举棋不定。因从条文看:“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