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大学》节选.ppt

4 《大学》节选.ppt

ID:48154400

大小:1.86 MB

页数:19页

时间:2020-01-17

4 《大学》节选.ppt_第1页
4 《大学》节选.ppt_第2页
4 《大学》节选.ppt_第3页
4 《大学》节选.ppt_第4页
4 《大学》节选.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4 《大学》节选.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学》节选我有一个疑惑:要记得东西太多了,我记性又不好。请两天老师要我说说四书五经是哪几本书。我想不起了,你能帮帮我吗?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大学》介绍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记叙孔子之言南宋程颐认为《大学》是“孔氏之遗书,初学人入德之门”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单独成本。《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聆听经典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2、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学”是对“小学”而言。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讲的是修

3、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何谓“大学文本探究1、“大学之道”是什么?2、怎样才能达到“至善”呢?1、“大学之道”是什么?2、怎样才能达到“至善”呢?3、怎样才能做到“明明德”于天下?文本探究:文本探究:1、“大学之道”是什么?在明明德——使美好的品德彰显在亲民——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止于至善——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根本原则根本任务最终的目的大学之道止于至善明明德在亲民自己他人共同文本探究:2、怎样才能达到“至善”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定静安虑得道本末最高境界目标,志向静心安处思虑收获思想上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

4、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行动上“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归纳:“三纲八目”三纲:指大学的宗旨和原则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目:指从八个方面阐述实现“三纲”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本探究:“八条目”的内在关系是怎样的呢?

5、拓展延伸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即使在无人之时,杨震也能坚持内心的良好品行————这就是修身你觉得在今天“修身”还有意义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