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无约束优化方法(已排).ppt

第4章 无约束优化方法(已排).ppt

ID:48237043

大小:1.69 MB

页数:66页

时间:2020-01-18

第4章 无约束优化方法(已排).ppt_第1页
第4章 无约束优化方法(已排).ppt_第2页
第4章 无约束优化方法(已排).ppt_第3页
第4章 无约束优化方法(已排).ppt_第4页
第4章 无约束优化方法(已排).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4章 无约束优化方法(已排).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4章无约束优化方法第1章所列举的机械优化设计问题,都是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追求某一指标为最小,它们都属于约束优化问题。工程问题大都如此。为什么要研究无约束优化问题:(1)有些实际问题,其数学模型本身就是一个无约束优化问题。(2)通过熟悉它的解法可以为研究约束优化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3)约束优化问题的求解可以通过一系列无约束优化方法来达到。所以无约束优化问题的解法是优化设计方法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优化方法的基础。1各种无约束优化解法的区别:搜索方向的不同分类:(1)不使用导数信息(2)要使用导数。搜索方向的构成问题乃是无约束优化方法的关键。无约束优化问题是:求n维

2、设计变量使目标函数:2如何搜索目标?3函数的负梯度方向是函数值下降最快的方向。搜索方向d取该点的负梯度方向  (最速下降方向),使函数值在该点附近的范围内下降最快。为了使目标函数值沿搜索方向  能够获得最大的下降值,其步长因子 应取一维搜索的最佳步长。即有4.1梯度法4在最速下降法中,相邻两个迭代点上的函数梯度相互垂直。而搜索方向就是负梯度方向,因此相邻两个搜索方向互相垂直。这就是说在迭代点向函数极小点靠近的过程,走的是曲折的路线。形成“之”字形的锯齿现象,而且越接近极小点锯齿越细。根据一元函数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多元复合函数求导公式,得56例4-1 求目标函数   

3、 的极小点。解 取初始点则初始点处函数值及梯度分别为沿负梯度方向进行一维搜索,有为一维搜索最佳步长,应满足极值必要条件7算出一维搜索最佳步长第一次迭代设计点位置和函数值继续作下去,经10次迭代后,得到最优解8将上例中目标函数引入变换y1=x1,y2=5x2则函数f(x)变为:其等值线由椭圆变成一簇同心圆。仍从即出发进行最速下降法寻优。此时:沿负梯度方向进行一维搜索:这一问题的目标函数f(x)的等值线为一簇椭圆。9β为一维搜索最佳步长,可由极值条件:由从而算得一步计算后设计点的位置及其目标函数:10经变换后,只需一次迭代,就可找到最优解。这是因为经过尺度变换:等值线

4、由椭圆变成圆。1111(1)理论明确,程序简单,对初始点要求不严格。(2)对一般函数而言,梯度法的收敛速度并不快,因为最速下降方向仅仅是指某点的一个局部性质。(3)梯度法相邻两次搜索方向的正交性,决定了迭代全过程的搜索路线呈锯齿状,在远离极小点时逼近速度较快,而在接近极小点时逼近速度较慢。(4)梯度法的收敛速度与目标函数的性质密切相关。对于等值线(面)为同心圆(球)的目标函数,一次搜索即可达到极小点。梯度法的特点12利用有限的信息!13设 为  的极小点基本思想:在xk邻域内用一个二次函数来近似代替原目标函数,并将的极小点作为对目标函数求优的下一个迭代点 。经多次

5、迭代,使之逼近目标函数的极小点。4.2牛顿法及其改进14这就是多元函数求极值的牛顿法迭代公式。对于二次函数,海赛矩阵是一个常矩阵,其中各元素均为常数。因此,无论从任何点出发,只需一步就可找到极小点。例4-2 求目标函数    的极小点。解取初始点15阻尼牛顿法阻尼因子,沿牛顿方向进行一维搜索的最佳步长,由下式求得:经过一次迭代即求得极小点 ,函数极小值 。从牛顿法迭代公式的推演中可以看到,迭代点的位置是按照极值条件确定的,其中并未含有沿下降方向搜寻的概念。因此对于非二次函数,如果采用上述牛顿迭代公式,有时会使函数值上升。16阻尼牛顿法称序框图17牛顿法和阻尼牛顿法

6、统称为牛顿型方法。这类方法的主要缺点是每次迭代都要计算函数的二阶导数矩阵,并对该矩阵求逆。这样工作量很大。特别是矩阵求逆,当维数高时工作量更大。18一般迭代式:梯度法:牛顿法:阻尼牛顿法:梯度法与牛顿法:19变尺度法是在牛顿法的思想上进行了重大改进的一类方法基本思想变量的尺度变换是放大或缩小各个坐标。通过尺度变换可以把函数的偏心程度降到最低限度。例如在用最速下降法求的极小值时,需要进行10次迭代才能达到极小点如作变换y1=x1,y2=5x2把的尺度放大5倍,则目标函数等值线由一簇椭圆变成一簇同心圆。x24.3变尺度法20消除了函数的偏心,用最速下降法只需一次迭代即

7、可求得极小点。梯度法构造简单,只用到一阶偏导数,计算量小,迭代初期收敛速度快,但当迭代到最优点附近时收敛速度很慢;牛顿法收敛很快,对于二次函数只需迭代一次便达到最优点,对非二次函数也能较快迭代到最优点,但要计算二阶偏导数矩阵及其逆阵,对维数较高的优化问题,其计算工作和存储量都太大。能不能将两种算法的优点综合起来,扬长避短?21Ak是需要构造n×n的一个对称方阵,如Ak=I,则得到梯度法;则得到阻尼牛顿法;如当矩阵Ak不断地迭代而能很好地逼近时,就可以不再需要计算二阶导数。变尺度法的关键在于尺度矩阵Ak的产生。对于二次函数:22进行尺度变换在新的坐标系中,函数f(x

8、)的二次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