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优秀教学教案.doc

故都的秋优秀教学教案.doc

ID:48361504

大小:87.96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11-26

故都的秋优秀教学教案.doc_第1页
故都的秋优秀教学教案.doc_第2页
故都的秋优秀教学教案.doc_第3页
故都的秋优秀教学教案.doc_第4页
故都的秋优秀教学教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优秀教学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故都的秋优秀教学教案故都的秋优秀教学教案1教材概述《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几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客观景物(故都的秋)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根据《故都的秋》的文章特点,教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有感情的朗读和通过景物分析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和落寞之情上。教

2、学的难点定位在对作者对故都秋的“悲凉”感受上。学情分析学生对散文阅读难度较大,对散文景中蕴涵的情难以把握。学生一般认为“清”、“静”的景物往往和“喜爱”等积极感情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身际遭遇感到陌生,因此对故都秋景中表现出的“悲凉”特点难以理解。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2•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特点。3.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整体性理解。课时安排一课

3、时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三维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3•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同学们,读以下诗句,你能体会诗人的感情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寒蝉凄切,对长亭往,骤雨初歇。”(

4、柳永《雨霖铃》)明确:在以上的诗句中,毛泽东读到的是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的是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的是秋雨的凄凉。面对秋景,诗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文学作品中的客观景物和作者的主观感受是统一的,和作者的个性、经历和情趣是分不开的。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进而体会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面对“故都的秋”,他读到的是怎样的秋呢?1.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的结构,作者是按照''赞故都的秋-绘故都的秋-恋故都的秋”的顺序来写的。二、文本解读(一)学习

5、第一部分合作探究学生齐读1、2自然段,思考:这段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故都的秋的?请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并用江南之秋的慢、湿、淡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二)学习第二部分研习描绘故都秋的五幅图画,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情景交融的特点信息筛选提问: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明确:具体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五幅

6、画面。合作探究(1)重点研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思考:这幅画面的景物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呢?明确:“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朝荣)的花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2)学生讨论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秋槐落蕊”图:“静”

7、-“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秋蝉嘶鸣”图:静-处处蝉鸣声;悲凉-秋蝉衰弱的蝉“闲话秋凉”图: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静-息列索落的雨声;悲凉-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秋果胜景”图: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3)为了突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展开对景物的描写?这

8、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地展开描写。色:碧空蓝朵黄中带白青布淡绿微黄(清)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声:高天的驯鸽声、扫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味:破墙疏疏落落落寞衰弱凉风微叹清秋(悲凉)处处流露出悲凉、忧伤小结:声色味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品其韵,如入其境。(4)讨论:读第1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