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晏几道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原文、译文与赏析.doc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晏几道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原文、译文与赏析.doc

ID:48385311

大小:16.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11-10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晏几道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原文、译文与赏析.doc_第1页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晏几道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原文、译文与赏析.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晏几道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原文、译文与赏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晏几道《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原文、译文与赏析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译文】    她拨响音色哀怨的筝,弹奏了如此凄美的一曲,一声声愁绪,仿如碧波荡漾的湘水。她的纤纤玉指,划过十三根筝弦,细腻地传达出内心浓稠的怨恨。    面对宴间宾客,她清澈的目光缓缓流动,筝柱斜列着,仿佛斜行的大雁的行列。当曲调弹响到最哀伤的那一刻,她仿如春山般的两道黛眉,就这样慢慢地低垂了下去。   

2、 【注释】    ①弄:演奏乐曲。湘江曲:曲名,即《湘江怨》。相传舜帝南巡苍梧,二妃追至南方,闻舜卒,投江而死。后人以此为题材写成乐曲。    ②十三弦:汉史游《急就篇》之三颜师古注:“筝,亦小瑟类也,本十二弦,今则十三。”秋水: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③慢:形容眼神凝注。    ④玉柱斜飞雁:古筝弦柱斜列如雁行,故又称雁柱。    ⑤春山:喻美人的眉峰。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画眉,故称眉为眉黛,黛,青黑色的颜料。    【创作背景】    晏几道自幼潜心六艺,旁及百家,尤喜乐府,文才出众

3、,深得其父同僚之喜爱。他不受世俗约束,生性高傲,不慕势利,从不利用父势或借助其父门生故吏满天下的有利条件,谋取功名。此词借写一个歌妓弹筝来表现当筵演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实则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愁绪。    【赏析】    这是一首写歌女弹筝的词,或有所寄托,或纯写眼中所见之人,耳中所闻之曲,不必深究。  2  开篇先点出乐曲的格调,首先,用的是筝,而筝声向来苍凉柔婉,适合表现哀怨、哀愁的情绪,而歌女所弹奏的也正是类似湘江故事的哀伤曲调。乐曲本是要靠耳听,而无法目见的,但词人却突然从听觉转向视觉,说“声声写尽湘波绿

4、”。这种修辞手法叫作“通感”,也称“移觉”,即将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诸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触沟通起来。因为文字最方便描写的是视觉,而对于听觉则相对难以描摹,所以用视觉来比拟听觉——澄碧的湘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确实易使人产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来比喻筝曲。    上阕后两句点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义,并点出弹筝人女子身份,在以筝弹奏“幽恨”之曲。    下阕开篇也是视觉,重点从筝曲转换到弹筝之人,在宴会席间,沉静地弹筝,“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缓缓流转,表明弹筝的女子完全把整个身心都融合到所弹奏的筝

5、曲中去了。而赏其弹奏者眼中所见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筝柱,也将筝和人合为一体,仿佛这乐声不是从筝上弹出,而是从弹筝女子心中涌出一般。正因如此,才能在筝声弹奏到最凄婉断肠的那一刻,女子缓缓垂下双眉,表情与乐声浑然一体,吐尽了胸中的哀伤和怨恨。    全词语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风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观可叹。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